鸟啼蛙唱人不寐
今春以来,每回穿行于浓荫蔽日的校道上时,总感觉密集的鸟声如潮水一般,瞬间就漫满了我周遭所有的缝隙。这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因而,有时走着走着,我还会故意放慢脚步,时间允许的话,会停下来,把自己站成了一首诗。
有一次上课,两只鸟儿竟然还落在讲台边的那个窗口上,并且彼此纠缠在一起,初看仿佛是在吵架,再一听又觉得不像,因为那鸟声里充满了欢乐。这一幕让学生们非常快活,我不禁也来了兴致,索性抛开教材内容,从“天人合一”切入,谈到了名哲学家兼诗人桑塔亚纳“我和春天有约”的故事……
那一刻,感觉正是因了这叽叽喳喳的鸟声,自己突然变得才华横溢。
可惜好景不长,烦恼很快便尾随而至。某一个早晨,窗外的世界还没有完全醒来,我们一家人便被急雨一样的鸟声吵醒了。我看了看时间,好家伙,凌晨五点还不到!我素来晚睡,总觉得每晚睡前的这段时光是最可宝贵的,因而总不肯轻易将其交付梦乡。因为睡得迟,一到早上,心里总寻思着能多躺一会是一会。如今让这一大堆鸟声一搅,浓浓的睡意立马就被剪断了。
仔细听,里面更有一种鸟儿,总是故意压迫着嗓子,把声音弄得尖尖的,锥子一般,似乎不把人的耳膜扎破不罢休。如是者三,感觉生物钟似乎都紊乱了,人也变得烦躁焦虑。几天后,我终于躺不住了,径直循着激昂的鸟声直奔天台,一探究竟。原来,几年前搬到新宿舍的最顶层居住之后,我陆陆续续在天台上栽了一些花花草草,后来还从菜摊上要来几个泡沫箱子,侍弄起了“空中菜园”,几年下来,如今已是规模初成。正得意着,不想早上浓重的夜色刚被划开一丝缝隙,鸟们就纷纷依约而至,准时在这里举行一场大合奏。
最终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却立竿见影——搬掉花盆,摘走青菜,覆上黑网,直接向勤奋的歌唱家们表示我的不友好。
无独有偶,不久就有一友人来找我诉苦,说两年前购房时,售楼小姐向他推荐了人工湖前的那一幢,说那是整个小区的“楼心”,住这里最旺,并且居高临下,一池春水一览无余,风景这边独好。他从不信命呀运呀之类的离奇说法,可一实地考察,却完全经受不住那碧波微漾的人工湖的诱惑,特别是那湖水深处偶尔传来的一两声慵懒的蛙鸣,更是平添了一股田园气息,听得他心花怒放,又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迷人意境,最后咬咬牙吞下了一个很高的价位。不想新近入住之后,正逢入夏,天一黑,便蛙声阵阵,经夜不息,才住了几个晚上,他整个人就几乎要崩溃了,乔迁时的意气风发,变成如今的一肚子哀怨。
想起来真是滑稽!时下的人们,一个个整天吵着嚷着要“去看花开,去听鸟叫”(老树诗)。周末一到,越来越多的人更是呼朋引类,驱车直奔那人迹罕至之处,然后以柴草熬粥,以清泉烹茶。兴之所至,甚至还与飞鸟、流泉来一段对唱,再顺手折一束野花,或者摘几个松柏蕾,做这些的时候,感觉自己就要成为山中之人了。而偶尔翻书,一接触到诸如“无事林边听鸟声”“灯下草虫鸣”等句子,胸中也是储满了情思,恨不得身上马上长出翅膀,径直投入山林之中。但是,当大自然主动来亲近我们时,我们这才发觉,早已习惯了在封闭的安静环境中睡觉的我们,这种所谓的“爱”原来是多么的脆弱不堪,现实的石头轻轻一碰,就碎了一地。
这不禁勾起了我童年与少年时期的一些乡村记忆。那些年里,一到半夜,此起彼伏的鸡啼声总是汇成一大片,像雾一样漫过所有的村庄。但是,如果不是母亲实在忙不过来,让我起来帮着烧火,我会在这亘古不变的演奏中一直睡到天已大亮。而更使我感到有趣的,是夏日午后在一棵棵老榕树下横七竖八躺着的大人们。他们熟练地把浴布朝空中一抖,迅速顺势铺在地面上,整个人便躺下了,再把竹笠斜盖在脸上,一个个很快便均匀地响起了鼾声,并且与头上的蝉们机械单调的吟唱互相应和着……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家里承包了北溪上的那一片“洲园”,有时父亲会带着我去守夜。我们一同躺在那间逼仄的铁皮屋里,听屋外虫声四起,宛若无数支乐队一齐演奏;有时起风了,风从北溪一路小跑过来,它们大概是不高兴于香蕉树的一再挽留罢,因而总是不停地摇晃着那些硕大的叶子,发出哗哗哗的声响,像下雨一样;倘若真的下雨,那就更加热闹了,雨点齐齐砸在屋顶上,发出阵阵轰响,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从来都是这样喧闹的。但是,父亲很快就打起了鼾,我也在这万籁的协奏里,睡得特别安稳。
是现在的鸟声变得刺耳了,还是蛙鸣的音量增大了?其实都不是,真正变了的,是我们的心越来越难以沉静下来了。
犹记得儿时一个燠热难耐的夜晚,家里来了一群客人,是从磷溪溪口那边蹬着单车、沿着北溪一路翻山越岭而来的。他们刚一坐下,我就在父亲的授意下,适时递上纳凉的蒲扇。其中的一位客人是我父亲的表弟,我叫他锐叔,他摆摆手,微微笑着连说不用,心静自然凉,心不静,越用力扇越热。我暗中观察,果然,在所有来客中,正是锐叔脸上脖子上的汗花消失得最快最彻底。那晚之后,锐叔成了我心目中的智者。如今细细想来,确实是这个理,心平气和,两片眼皮一碰上,就安然入睡;反之,稍有动静,则心浮气躁,辗转难眠。
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离开童年太久,陷入钢筋水泥森林太深了。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