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胜香||老木屋里的寿宴(世间/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蒋胜香 发布:2023-06-14

椿萱并茂  福满人间
——回乡为母祝寿小记

农历四月,山盈水丰。我和兄弟姐妹从各地赶回湘西老家,为母亲庆贺八十寿辰。

我小的时候,因为日子清贫,加之爷爷奶奶健在,父母是不过生日的。工作三十多年,我虽心有牵挂,却从来没能回家为父母过个生日,深感愧对父母。

老家山高林密,山多田少。在20世纪物资贫匮的那些年代,年轻的父母要赡养爷爷奶奶和养育我们五兄弟姐妹。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十五岁的大哥成为全乡第一个大学生,在乡村干部和中小学生敲锣打鼓欢送中,带头走出了大山。之后,我们姐弟陆续考上大学,到不同的城市读书工作,自此远离父母,只能隔空思念。

父母德高望重一方,赢得远近乡亲敬重。母亲今年八十大寿,村里乡亲父老起意热闹庆贺。早在两个月前,本家长辈给了我们兄弟姐妹电话,父母也忐忑不安地联系我们。我明白父母的心思,他们想见见儿女们,却又担心我们作为公家人,请假回家会影响工作。我顺利办好请假手续,次日即启程回家。

坐高铁跨省过市,搭客车从县到乡,我提前几天突然出现在家里,父母喜极而泣。

母亲大寿之日早上,“感恩父母,祝福父母福寿绵长!”“敬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健康长寿!”的长幅祝福标语在家门口展开。鲜艳藤花,五彩气球,大红灯笼,我们兄弟姐妹把这个养育我们的家布置得喜气洋洋。村里能干的年轻小伙、大姑娘、小媳妇,也主动上门前来帮忙张罗。

中午,客人陆续来到。娘舅家表弟妹按家乡风俗献上寿匾,上书“萱堂八秩麻姑献,城南五尺厚德承”。十里乡亲大多一家一代表前来为母亲祝寿。非常荣幸与难得的是,我的舅舅、姨妈们、伯叔、姑姑们,及村里的长辈们,一大批花甲、古稀、耄耋之年老人家也齐聚一堂。我和哥姐弟妹们一一向各位长辈老人请安问好,场面非常温馨。

母亲的生日宴是在家里摆的。老木屋历经数十年沧桑,依旧坚韧挺拔。楼上楼下红圆木桌依次摆放。艳阳下,年轻帅气的大厨戴了油斗笠站在大铁锅前正挥汗炒着红辣椒。每有客人到来,鞭炮齐鸣,腰鼓队便喜庆地敲起来。迎客人进屋,我和姐姐、弟媳立即奉上茶水糖果,弟弟们热情地请坐递烟点火,小辈们则用手机抓拍下一幕幕感人情景。

晚宴后,大家分享双层生日蛋糕,六十多岁的大表哥带头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在座众人一起响应,欢歌笑语传出几道山弯。傍晚时分,乡亲们说着祝福母亲的话语陆续散去,正是农忙插秧季节,近处的叔伯兄弟们还可以回去插上一垄水田。

安置好各位长辈老人,到了夜晚,只剩下我们兄弟姐妹和一群老表们坐在堂屋前陪同我父母述说家常。

母亲自然是很高兴的。这么多子女、亲人、乡亲前来贺寿,足以见得世人对父母的认可。谈到今天见到的各位叔伯姑姑舅舅姨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深有感慨。我的父母根在乡村,一直不肯跟随子女进城养老;子女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独生子女的下一辈对乡村生活感受不多感情不深,而我们这一群自身即将退休后回到乡村养老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今天欢欢喜喜的父母明天又该何去何从?

面对沉重的养老话题,从身边到村里,我们谈得很多想得很宽。养老之路很漫长,但一定是可以从当下做起,比如让父母得到认可和尊重,比如经常跟老人分享开心事,比如尽可能多的陪陪老人,问问身体,过生日,过年节,说说话……或许,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也是最为有效的点点滴滴。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降级为黄色
14458人浏览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