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鳌头
三月上旬,春光明媚的日子,我随省散文诗作家采风团到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采风。
参观了鳌头镇万亩良田示范基地和奶牛场后,我们来到从化香米产业园中塘基地试验田。广袤平整的田野上,有些田块刚插下秧苗,淡淡的一抹绿色。更多的田块,处于翻耕过后待插秧的状态。一台台插秧机排列整齐,整装待发。稻田四周,彩旗猎猎,迎风飘扬。原来,这里将举行“2023年广东省早造水稻机插秧技能大比武”。
▲乡村小院夜景(配图/ 晓东 摄)
毗邻稻田的是一片片麦田。微风过处,麦浪涌动。麦田上,竖立着一条“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红色标语,十分醒目。远处青山如黛,民房似棋,绿树掩映,山峦,村庄,绿树,麦田,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春景图。
比武的会场设于稻田与麦田之间。会场前面站着工作人员、参赛选手等一干人。选手们身穿工服、戴着红袖章,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我们被长势喜人的麦子所吸引,不约而同地奔向麦田。正处于抽穗扬花期的麦子,绿得发亮。一串串麦穗昂首挺胸,绿中带黄的麦芒,积极向上。麦穗根部开出一朵朵小白花,仿佛是麦穗头上别着的发夹,清新雅致。麦花清香阵阵,引来蜂飞蝶舞,令人陶醉。
因赶着到下一站参观,我们看不到比武的场景,但可以想象选手们在田野里大显身手、不甘落后的情景;可以想象插秧机在田畴上点头弯腰后,插下整整齐齐的秧苗,就像绿色的诗行一样。
下午,参观完历史悠久、雄伟壮观的文昌塔以及风光旖旎、诗情画意的麦田生态园,我们来到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西塘村。
西塘村村口有村史、宪法、家风三馆,各具特色。
村史馆由村民和村委共同筹建,整体格调质朴厚重。展馆通过老物件展览、图片展览和文字介绍方式,以村情简介、风土人情、故事传说、当家作主、乡村振兴等板块,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西塘村的来历和变迁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奋斗历史。
在“风土人情”板块,我们见到久违的鸡公车、箩筐、犁耙、鱼篓、风柜、激死蚁、缝纫机、电唱机、黑白电视机等老物件,倍感亲切。透过这些物件,我们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深远与厚重,感受到老一辈村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作风。
村史馆是架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记忆桥梁,能为人们怀旧和找寻“失落的故乡”提供精神慰藉,让乡愁可感可触,更重要的是,能把乡村文化保留和承传,把乡村的“根”留住,真好。
宪法馆庄重大气,内有对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宪法的内容、宪法在我身边等文献资料,内容充实,图文并茂。通过影像图片、漫画故事、宣誓互动等形式宣传宪法,颇接地气。
2018年,从化区通过校地合作共建,在西塘村建成全国首个乡村宪法馆。经过多年努力,西塘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均焕然一新,西塘获评广州市文明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东改革开放示范百强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家风馆这是一座由民房改造的展馆,其内容分“西塘清风”“家风涵养”两部分,前者重点介绍西塘村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后者主要介绍村民在家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
参观完三馆,我感触良多。三馆的建成,是乡村振兴战略“二十个字”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具体体现,且效果显著,值得一赞。
东方风来满眼春。如果说山清水秀、良田万顷、小楼林立是鳌头镇的外在美,那么,乡风文明、文化兴盛、社会和谐则是她的内在美,集外秀与中慧于一身的鳌头镇魅力十足。
在鳌头镇,我感受到春风荡漾,不仅在山川田野,也在大街小巷——那是乡村振兴的春风啊。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