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拐弯处》的由来及其他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1-23

这个月的11日,因为之前看了几本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书,忽然间就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写作因子。于是,那天晚上,灵感喷涌,一蹴而就,用了三个多小时,写下了七千多字的小中篇《电梯拐弯处》。第二天晚上发了出去。没想到,朋友圈里的反馈还挺好,许多朋友都说,希望看到续集。

那时,我也没怎么在意。想着申请一个公众号,专门用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文学作品,于是在周末的时候,我放了一篇影评和一篇随笔。

大概是周六的晚上,我去佛山踢球回来,赢了个冠军,拼尽全力,两腿抽筋。冲凉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为什么不把这篇小说写下去呢?既然大家都想看,证明小说的“留白”起到了作用。于是,一个声音在心底冒了出来:写下去吧,即使辛苦一点,累一点,也终究是快乐的。

周日的时候,开始构思接下来的情节,下午的时候,开始动笔写。在那个大雨滂沱的午后,第二集写好了。晚上,发出去,效果还挺好,许多读者给了我意见和建议,他们的耐心阅读,让我很感动。毕竟,自己打开朋友圈,有时候看到超过一千字的推送文章,都会觉得太长,不想继续看。短、平、快,快餐式的文化,是现代人所喜欢和接受的,因为,每天海量的信息冲击在我们的身边,碎片化的时间里,我们只能选择性地去接受自己喜欢的知识和营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长篇小说,在当下变成了不合时宜的事物。

所以,我很感动,那些能够静下心来阅读我小说的朋友们。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让我这段时间每天忙完一天的工作,下班之后,打开电脑,再伏案两三个小时……雷打不动。

累并快乐着,是现在的状态。

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只要还有人喜欢这个故事。那天,有个朋友跟我说:写快一点吧,别描写太多场景和人物心理,把剧情推进得快一些,不然的话,一些读者就不再追着看了。我听完,笑了笑,对他说:没所谓的,我坚持自己的写作,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进,不会受到影响,这部小说,它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我想追求的,不是通俗的地摊或者快餐文化,而是能在人们心灵里留下痕迹的好作品,只要小说里的一点或者一滴,能够引起你的共鸣,能够对你的生活有所启发,我就已经很安慰了。

况且,小说写完,发了出去,她已经不属于我了。她属于各位读者,每个读者读完之后都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些感悟,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我所向往和追求的,就是每个年龄段的读者,都能在里面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长篇小说的创作无疑是艰苦的。我从初中开始写作,也只是写点散文随笔,大学的时候,疯狂爱上了小说,大学四年,除了上课踢球,空余的时间,大都是在图书馆或者在写小说,也发表了几十个中短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大学四年》,算是对自己四年努力的一个总结和回报。毕业之后,来到中山工作,业余时间坚持笔耕不辍,2004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开始喜欢写时事评论,每周坚持,以笔名“礼谏”在省市报纸上发表文章,几年下来,竟然也发表了几百篇,后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时评集《礼谏》。中间还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参与创作的电影剧本《古镇情缘》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伊能静主演,国内公映,算是触了一回电。虽然如此,但是多年来,一直都惦念着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这种自己最爱的文学形式,一直深藏内心,希望有一天可以唤醒。

《电梯拐弯处》算是唤醒我小说梦的一个敲门石,让我灵感喷涌,欲罢不休。感谢这些天来一直追着小说看的朋友们,是你们“逼”出了这篇小说;感谢不断帮我推荐,支持鼓励我的朋友、师长们;我会坚持写下去的,用业余的时间,能挤一些是一些,努力把作品写得精彩、生动、有意义。

作品的内容纯属虚构,只是文学艺术,有时候,更新的内容可能短了一些,或者因为公务繁忙、有事要处理,请大家体谅。今天晚上因为有点事忙,暂时更新不了小说的内容,不过,接下来的情节,更加精彩,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写于2017年10月24日)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黄学礼
◆编辑:沙玉兰 
◆二审:张鹏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7月15日零时起,员峰桥全封闭大修
13484人浏览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