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小铃 | 以荷为邀,走进古典诗词(情愫/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房小铃 发布:2025-05-15

每当夏日悄然把季节的暑意铺陈开来,我便行至荷塘之畔,忆起古人饮风弄月视莲而咏的悠远情怀。

大凡文人雅士,于尘世之间,都有专属的意境和回归之所。这或许便是庄周梦蝶的悠闲,是陆放翁梅花小楼的孤高,抑或是李后主春花秋月的婉约。而对我来说,那个意境,便是荷塘、便是莲花。我在她清雅脱俗的嫣然绽放之间,走进古老的诗词韵意,叹赏心中不绝的万千风景。

每当伫立荷塘,但见风摇荷叶,绿盖露珠滚动;荷花托着一片片粉瓣,初绽时娇羞,怒放时清妍,凋零时淡泊。不由想起杨万里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描绘出夏日昼长、莲色夺目、天地满眼绿蓬红花的无限景象。

犹记千年前周敦颐,挽袖而立爱莲池边,以淡然的口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钟爱莲花,不仅是因为它美丽动人,更多在于它所坚守的一颗初心,出于泥世,却从不为泥污所沾染。莲花高洁清淡,令人倾心向往,其精神风骨所折射的人格清明,穿越世事沧桑,直抵我的心灵深处。

古人以荷观心,常念高洁之风。李商隐便用一句“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赞叹荷的心性自然又本真。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日益丧失了从容观赏花开花落的情怀。可忆古时文人,把人生境遇都托付于天然景色里,于是,荷花成为了心灵的归处。古人以自身品格映照莲姿,用莲花嫣然展示自我人格——内心再纷乱,也能静默如莲,再处逆境,也能高洁寡忧。

友人问我:“人间花卉千种,你独钟荷花,是为何呢?”我便以古人之心言答之:因为荷中最有、也最接近于哲人的境界。它美,却从不卖弄风姿;它低调内敛,却又有道不完的灵秀蕴于其中。莲无言,却言尽世间高洁淡然的道理。你看宋人周邦彦说:“素面淡妆浓抹,春风何计。”是荷的美,不需任何浓妆艳抹,亦不需世俗装点,已是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一种整体协调的高洁之美,让我感觉在纷乱欲望不断的今日,一朵莲便是一味解药,医治内心俗尘百病。

荷花,从古代至当下,从诗句到心境,始终以鲜活的姿态,风姿绰约于我们心中。她以清丽美妙的姿态,浸润了诗词歌赋,更以实用之佳品,滋润着凡尘百姓。莲子清心明目,藕根滋养脾胃,荷叶解暑除烦……正如古人云:“莲之为物,浑身是宝”。而古今之士,把人生苦难的种种沉郁,都以荷花的诗意隐喻来落定,寄托于这“十里香风花骨朵,半塘莲叶雨声轻”的温暖之境。

李清照遇莲而悲秋,但她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却是旷达若仙的无垠境界;苏轼览莲寄托胸襟:“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教人学会处世的圆融达观。一朵莲的情怀何止这般诗意悠然,更是开启生命智慧的一扇质朴闸门,沁透着从容与慈悲。

生命于斯,如荷之荣枯,“莲子心到底苦”,人生亦是悲欢不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人生孤旅如蜻蜓独立,并不可怕,真正高贵的却是不失初心与洁白。我们没有古代文人那一份雅逸率真的境界,却仍愿意在凡尘之喧嚣浮躁之中,以荷花为邀约,走入古典诗词神韵中,修来一世的安然。

当一个时代日渐喧嚣,荷之净、之香、之纯,就愈加难能可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与古人为友,以莲花为乐,不愧是人世间最满足的情怀与享受了。

于是每年盛夏,我都会再一次步入莲池深处,让世间俗扰,沉淀于荷风古韵里,听它轻吟:“风过荷香飘细露,人入莲心净而清。”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