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在2023年上半年全市“工改”工作总结会上,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赖文盛介绍了火炬开发区推进“工改”工作经验。
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赖文盛作介绍。记者 夏升权 摄
今年1月到7月,火炬开发区已拆除整理用地面积1126亩,是去年全年拆除整理总量的125%;正式动工建设项目30个,动工用地总面积934亩;招商工作同步开展,目前已与50多家高端制造业企业签订招商合同,与多家高端制造业企业进行意愿洽谈。
火炬开发区以规划先行作为重要抓手,聚焦顶层设计,扎实推进全区工改蓝图>>
该区创新建立“片区-单元-街坊”规划三级管控机制,开展连片“工改工”片区策划,明确“拆、建、引”的具体范围和攻坚方向,确保一张蓝图走到底。
以片区策划为基础,建立工改项目库,依据项目实施难度进行分类储备管理,打破“拆、建、引”各自为战的孤岛效应,确保库内项目有序拆除、建设招商同步。
火炬开发区“一江两岸”新风景。记者 谭华健 摄
同时,结合火炬区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与深中通道即将开通的契机,在中山港街道,以世纪大道为中心轴,打造沙边、窈窕、张家边和东利四大片区连片主战场;在民众街道,确定沙仔片区为连片主战场,通过“以点带面、分片攻坚、全区开花”的方式,形成中山港街道与民众街道同频共振的攻坚格局。
火炬开发区坚持精准施策,坚决破除影响工改的藩篱>>
加速拆除建设“最后一公里”。针对符合工改条件,有意愿工改的企业,主动上门送政策、问需求,用足用好规划、土地、金融等政策手段,加快审批办理流程,项目落地效率大幅提升。
激活市场原生动力。针对符合工改条件,观望状态的企业,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为企业算好经济账,激发企业改造意愿,让企业由“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用好“管委会+国企”联合操盘模式,针对改造中有困难的企业,为改造主体提供政策、资金、招商等资源赋能,破解企业发展困局,拓宽企业业务渠道。
火炬开发区坚持高质量招商,探索工改招商可持续发展新路>>
创新“厂房定制”概念。充分考虑产业定位与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将工改空间载体与招商项目精准高效匹配,定制厂房,保障入驻企业拎机即可投产。
构建工改良性循环。注重正向引导,在招商销售模式上,鼓励改造主体实施遵循“保本微利”原则,控制项目内部收益率,明确分割销售比例,杜绝“厂房泡沫”。
强化产业引聚效应。重点促进产业链企业上下融通,吸引同类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工改项目,提升工改园区整体竞争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联速两岸科创园项目交付即同步入驻光电产业链相关企业13家,企业“上下游”成为“上下楼”。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