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新迈奇大湾区生产总部基地项目(下称“新迈奇项目”)在中山市三角镇举行动工仪式。就在三天前的上午,项目成功摘牌这片约300亩的用地。而从今年2月23日项目与中山签约算起,仅仅过去5个半月的时间,地块就完成了土规调整、控规调整、成片开发方案编制、用地报批工作等56项审批程序,实现了“生地”到“熟地”的转变。此前,这些审批流程可能需要1年才能完成。
新迈奇大湾区生产总部基地动工仪式现场。
不只是新迈奇项目,近期的中山快马加鞭,捷报频传: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面积已超2.2万亩、日均腾出近40亩,半天内三花、阿里双双签约中山,火炬开发区两个制造业项目同天实现“拿地即动工”……
从腾挪产业空间到对外招商引资,从洽谈落地需求到项目摘牌动工,争分夺秒的“中山速度”,正在成为推动广东制造业当家、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旋风行动”单月腾出千亩用地
8月初,位于黄圃镇的中山市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的又一块工业用地成功出让,这已经是两个多月来大岑片区出让的第7块工业用地,比上一年整个黄圃镇出让的工业用地数还多。仅仅是园区项目的第一阶段片区,就已整备了1000多亩的连片工业用地。
这片让中山拿得出手的连片用地,并非增量,而是通过对过去的低效工业用地进行“工改”,得到的全新产业空间。截至目前,中山已经通过“工改”整备了超2.2万亩工业用地,从去年1月4日正式推进“工改”算起,平均每天整备近40亩工业用地。
这种整备工业用地的节奏如何理解?可以再拿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的例子来看:
经统计,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改造总面积3041亩,涉及面积大、权利主体多。从去年年初开始,黄圃镇“工改”工作人员就开始同权利相关方洽谈搬迁补偿事项,在今年年初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片区千亩地块的谈判,随后在3月份进入“旋风行动”的集中清拆阶段,到4月初时,千亩土地基本清拆完毕,并于今年5月下旬入驻了第一家动工建设的企业。
这片曾被认为是全中山最难“啃”的“工改”连片攻坚项目,用一年的时间谈判,用1个月的时间清拆,再用1个多月的时间筹备供地、迎接第一家入园的企业。洽谈成果来之不易,空间腾挪一气呵成。
“工改”供地提速,一大因素在于审批流程的简化。2022年,《中山市“工改”项目审批提速实施方案》出台,解决了审批事项之间相互掣肘的问题,让“工改”审批效率得到有效保障,市镇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配合机制也得以不断完善。据统计,“工改”项目的审批步骤已从12个压缩至6个,审批效率提升了7.5倍。
为什么“工改”要如此讲求时效?因为市场等不及,中山等不及。
负责小榄镇“工改”工作的副镇长吴铸辉深有体会,他表示,过去曾有一些计划签约当地的制造企业,却因为迟迟拿不到地,企业的客户需求得不到保障,最终只得放弃投资中山。
今年上半年,中山实现了GDP增速珠三角第二、工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二的成绩,恰逢深中通道即将建成,各地的制造业项目都将目光再次投向了中山。这要求“工改”必须拿出“中山速度”,为制造业留出足够的产业空间。
中山市行政服务中心。
“今年我们要做更新版本的审批提速3.0。”中山市工改办项目审批组日常工作负责人黄于乔介绍。此前“工改”审批提速已成功实现压缩时长的1.0版本,和靠前决策背书、流程由串联变并联的2.0版本。“我们目前对3.0版本的初步构想,是通过信任审批与压缩审批事项进一步提高效率,让政策更贴近实际。”
阿里巴巴和三花集团“点赞”
在整备产业空间的同时,中山的招商动作同样马不停蹄。不断刷新的“中山速度”,也不只出现在中山。
8月9日,香港·中山投资交流会在香港举行,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石岐街道、东区街道、坦洲镇等镇街分别与香港有关企业、机构签署投资合作协议,项目涵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现代服务业等多个投资领域,现场还举行了中山市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双方从第一次洽谈到签约,仅用了不到24小时,曾草拟修改完善协议内容直至深夜。
相似的“速度”,还发生在一周前的浙江。
8月1日,中山市党政班子考察团前往浙江杭州,当天下午就直奔三花控股集团,其后又接着考察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阿里巴巴西溪园区。
短短半天时间,考察团就跑了三家制造业或与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相关的巨头,以至于当晚9点多抵达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时,阿里巴巴合伙人、本地生活总裁方永新感慨:“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们应该是近年到阿里巴巴考察团队中,时间最晚的一个。”
考察的速度为中山赢得了合作的热度。同一天,三花控股集团和阿里巴巴本地生活集团双双与中山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签订协议时,三花控股集团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集团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山速度”,三花控股集团更是在今年刚刚体会过这个“速度”:
1月17日,三花集团与中山黄圃镇政府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2月17日,广东三花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成立。
3月27日,项目公司完成土地摘牌。
4月2日,项目启动建设。
从签约到拿地动工,三花项目仅用时两个半月。8月1日,三花集团与中山市政府签订增资扩产协议,计划在中山新增智能制造项目投资额约20亿元。
另一方面,参与签订本地即时电商全面框架合作协议的、阿里巴巴钉钉控股的杭州鑫峰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鑫峰维公司”),同样在今年经历过“中山速度”。
今年4月27日,鑫峰维公司与中山东区街道正式签约城市数字化运营中心项目。双方从首次接触到当日签约,前后不到两个月。鑫峰维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史楠不禁赞叹:“中山东区的招商团队效率极高,学习能力也非常强,一听就懂,一抓就中,我们的合作是水到渠成。”
本次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集团签订本地即时电商全面框架合作协议,中山制造业将插上电商的“翅膀”。鑫蜂维电商总经理蔡勇介绍,该项目的落地将促成中山市打造本地化的电商平台。这一项目将通过链接本地供给与消费,形成地产地销内循环;此外,还能进一步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山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最快纪录:5分钟“拿地即动工”
8月8日,中山市南区街道2023年第四个开工建设“工改”项目——慧昌工业园奠基开建。在今年3月中山出台“工改”新政后,中山各部门共用时48天,让这处原本无法参与“工改”的工业园区,完成了项目设计方案技术审查、改造方案编制和征求意见并公示、党工委会审定、监管协议签订、规划报建、施工图审查、施工报建等多项手续,让项目在闲置到期日前完成施工许可报建,得以顺利动工。
政府多节约一点时间,企业就多获取一分效益。不只是在“工改”领域,为了给全市制造业项目争取时间效益,中山再次拿出“中山速度”,保障制造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其中以“拿地即动工”的预受理机制最为典型。
除新迈奇项目以外,中创集团的另一项目也在此前体验了一次“中山速度”。
4月14日,作为中山市十大主题产业园之一的北部(三角)新材料产业园正式开园。当天,中创集团旗下企业广东医谷产业园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广东医谷·中山生命科学园项目正式动工,实现“拿地即动工”。
4月14日,广东医谷·中山生命科学园动工仪式。
“这个速度在大湾区可以称得上是‘第一速度’!”当天的动工仪式上,中创集团董事长舒元对中山市推动项目落地的速度发出感叹。
2月23日,中创集团与中山签订框架协议。
3月10日,广东医谷·中山生命科学园项目的土地已经挂牌,从签约到土地挂牌用时仅18天。
3月30日,项目签订投资协议。
4月14日,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
从签订战略协议到实现“拿地即动工”,仅用时51天时间。
预受理机制如何做到让企业“拿地即动工”?其核心在于实现了“串联”变“并联”的工作增速,将原本“供地—报建—审施工图—报施工”的流程优化为在供地期间的公告、公示、审核时间同时进行报建、审施工图、报施工业务预审预受理。
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山共有20宗公开出让的工业用地通过预受理机制实现“拿地即动工”,全市最短用时纪录为5分钟,保障了广东医谷、蝶安芬、科彼特等项目快速落地。
中山市行政服务中心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导办台。
落地提速不只来自机制上的调整,中山相关部门的服务也从“项目找人”变成“人跟项目”。
过去,一项项审批环节往往会让需要主动办理用地业务的企业感到压力。如今,政府指派专人为企业提供全程“一对一”导办服务,政府由“坐等审批”转为“主动服务”,企业不再需要在多个部门“来回跑”,而是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大幅度提高用地开工前各审批手续办理效率。
编辑 黄凡 二审 黄启艳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