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不断在各大媒体“刷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线调研:广东中山改造低效园区 推动集约发展》报道将中山“工改”的热度推至高潮。
“火”起来的中山“工改”有“火”的道理。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中山通过“工改”整理超过2.2万亩的产业空间,服务超过210家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新招引超过140家企业,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超700亿元。从中山北部的制造业老区到中山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再到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的东部新城,“工改”在中山大地上纵深开展。做厚制造家底,挺起产业脊梁 ,中山正以“工改”重塑产业空间,再造制造业新动力。
穿过热闹的舆论场,南方+记者走进中山“工改”一线,看中山如何念好低效工业园改造“谈、移、拆、建、引”五字经。
今年年初,火炬开发区在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用“动真碰硬”的决心,拉开了新一年的“工改”大幕。如何重塑制造业发展的逻辑、再造创新发展动力,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更为迫切的命题。2023年,力争完成约4500亩土地的整备任务。这是火炬开发区过去10年土地整备数量的总和。
这是一场以“减法”换“加法”的革命。“减”去了制造业企业的空间成本,也就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上了砝码。火炬开发区掀起的这场“空间革命”,将激发先进制造业的无限可能。
对于翠亨新区而言,“工改”是产业空间的一次再造,更是一场城市进阶战。在深中同城的时代红利下,“工改”之于新区的意义更为突出。
中山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发出“再造一个新中山”的总动员,并将改革创新作为中山赶超发展、脱颖而出、再造一个新中山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作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闯将”,翠亨新区应当仁不让冲在第一线,以改革开路,在“工改”攻坚战中腾挪更多新空间,抓住发展新机遇。
没有前人经验,这是新区“工改”面对的最直接挑战。2022年以来,新区“工改”边学、边试、边改,一条具有翠亨新区特色的“工改”之路逐渐清晰。
2023年上半年,小榄镇累计完成“工改”项目44宗,拆除整理用地面积达1004亩,完成量均居全市前列。从一个个“工改”数据,我们感受到这种工业重镇对空间再造的决心和笃定。
以“工改”为突破口,以创建省级高新区为牵引,以招商引资和榄商回归为支撑,小榄镇这个“排头兵”正挺进更多“无人区”,为中山发展蹚新路。
编辑 张伟霞 二审 黄凡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