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当记者穿行于南头镇将军社区的水泥路村巷时,一段抑扬顿挫的南头话顺口溜从街角喇叭中飘来:“近期有个蚊病毒,名字古怪不很熟;虰人引起不良症,发热不适难舒服……”这段由社区“五老”集体创作的《预防基孔肯雅热顺口溜》,正以粤语莞宝片特有的软糯语调,在南头全镇12个社区的市场、街巷循环播放,成为居民口中朗朗上口的“防疫三字经”。
科学防疫从“入耳”到“入心”
在南头中心公园健身步道旁,68岁的陈伯正跟着喇叭哼唱顺口溜:“防蚊灭蚊清积水,切断病源如关闸!”他告诉记者,自家阳台的积水盆已改种耐旱植物,左邻右舍也自发组成“灭蚊小队”,每天都清理街头巷尾的积水。这种“顺口溜效应”并非偶然——作为粤语莞宝片的代表方言,南头话承载着千年古镇的文化记忆,其韵律感与亲切感天然契合基层传播需求。
“我们特意保留了‘虰人’(叮咬)、‘关闸’(阻断)等本土词汇,让居民一听就懂。”穗西社区退休教师、顺口溜主创之一梁伯介绍,团队耗时数个夜晚,将防疫要点转化为七言四句,既符合传统民谣的格律,又融入“翻盆倒罐”“清淤灭蚊”等具体行动指南。目前,该作品已通过广播喇叭覆盖全镇85%的人口,并同步推出广州话、普通话版本,形成“多语共振”的宣传矩阵。
红马甲与旋律共筑防线
如果说顺口溜是“软提醒”,那即将发布的《南头行动号》便是“总动员”。“晨曦照亮南头街道,红马甲身影穿梭在转角,盆盆罐罐都倒干净,让蚊虫无处落脚……”
志愿者小林是个95后,她说最爱副歌那句“清积水 嘿哟 清积水 嘿哟”:“喊着号子干活,累也不觉得了。上周帮独居的张奶奶清阳台,她跟着我们一起唱,现在每天都自己检查花盆底。”这首歌里,“孑孓生”“护壕”等专业词被化在“从你家到我家的距离,关怀在微笑中传导”的温情里,把科学防疫变成了邻里间的默契。
除了《南头行动号》,《防蚊小卫士》《清积水护家园》也在加紧制作中。南头镇宣传和教体文旅办主任李纯华说:“这些歌不是凭空写的,是看着志愿者凌晨六点清沟渠、暴雨后逐户查积水写出来的。把他们的汗水变成旋律,大家唱着自己的故事,行动才更有劲。”
点击收听《南头行动号》>>>
街头巷尾的“无声动员令”
走在南头镇的街巷,红底黄字的标语随处可见。河涌边的护栏上,“清积水 灭成蚊 保清洁 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横幅被风吹得猎猎响;公交站的灯箱里,“清积水 灭成蚊 保清洁”“翻盆倒罐清积水 不给蚊虫留温床”的海报格外醒目。

“原来就觉得蚊子烦人,看了标语才知道,积水里的孑孓能传病。”在轻轨站候客的黄师傅指着站台海报,“我现在跑车前,都绕着车底看一圈,有积水立马清掉——这标语就像贴在心上的提醒。”
从顺口溜的乡音,到歌曲的旋律,再到标语的醒目,南头镇织起的这张“文化宣传网”,正把“要防蚊”变成“我要防”。如今,在社区的巷子里,除了喇叭声,还有居民自发清理积水的叮当声。
“文化不是虚的,”李纯华望着街头忙碌的身影,“它能让防疫知识顺着乡音流进心里,跟着歌声变成行动,最终聚成全民战疫的力量。”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