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
科学家杨灿谦博士少年时居住的地方
经一位澳门设计师的巧思改造
成为社区文化新地标
2025年5月17日上午,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学院哈姆林手术机器人研究中心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人杨广中又一次回到家乡——中山市小榄镇,参观童画展、种下“桑梓林”。午饭过后,他便要前往机场。尽管行程紧密,他还是抽空回了一趟老家——位于中山小榄永宁社区的杨氏旧居,即中山籍知名科学家杨灿谦博士少年时居住的地方。


但这里,已不仅仅是他的家。
2022年,它“变身”为融科技、艺术与邻里温情于一体的“谦纯科教与艺术中心”,一座社区文化新地标。而它的诞生,也见证着一位澳门设计师与中山的公益之缘。

“科学报国”的他
踏进青砖灰瓦的杨氏旧居,时光仿佛倒流——泛黄的求学手稿、斑驳的奖状证书、老式文具与家族旧影静静陈列于玻璃柜中。展览以杨灿谦博士求学之路、创新立业、海外之旅为主线,生动讲述着杨氏的家族史与优良家风。

杨灿谦在小榄永宁度过了小学时光,中学分别就读于小榄中学和中山纪念中学。他曾任上海化工研究院自动化仪表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毕生践行着“科技报国”的理想。杨灿谦夫妇家风纯正,培养了两个博士,一个院士,子女们在城市建设、生物医学工程、机器人及石油勘探及平台领域各有建树。

“父亲一生辗转小榄、香港、西安、上海、丹麦多地求学,但他始终记得根在中山。”
为纪念父母,2019年,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石油勘探专家杨广强博士、城市建设学者杨丽冰博士决定出资修缮祖居,无偿提供给社区使用。“谦纯”二字取自其父母之名,也承载着杨氏家族“谦虚纯真、科学报国”的家风。
“希望谦纯科教与艺术中心项目,能为社区文化和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激发更多在外游子及下一代对家乡的归属感,鼓励他们回归参与家乡的建设与发展。”杨广中在2024年8月故地重游时道。它的存在,也是姐弟三人与故乡中山之间的情感纽带。但见此地书香依旧,他深感欣慰。

“汇爱筑家”的他
承接这一项目的设计师,是一名澳门人——创思国际设计集团创始人覃思。“杨灿谦一家的故事,让我深感触动。”那个满怀抱负、挑灯夜读的少年,让他何其熟悉?

覃思是首位特批免试入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澳门人。这段求学经历助家境平凡的他实现了毕生梦想。如今的他,跨界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软装设计等多个领域,年纪轻轻便实现了“财富自由”。在他的履历中,不乏奢华的商业项目与重大公共建筑,但他与中山的结缘,却源于一个公益项目——“汇爱筑家”(又称“筑+”公益计划)。他是该项目的发起人。
正如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追逐真理之光,身为设计师的覃思,以空间构筑“美”的想象。 他们都明白,真正的学识不应是象牙塔中的水晶摆件,而要化作润泽人间的甘霖。
2018年至今,覃思的团队联合政府、企业、高校,募集资金及团队人力和材料成本近700万元,在广州、珠海、江门、中山、佛山、唐山、邯郸等地,为73户困难家庭改善居住环境。仅是中山小榄,就有9户家庭受益。
小榄,可谓见证了“汇爱筑家”的“进化”:早在2017年,覃思的团队便开始在这里“实验”。1.0版本的它主要帮助贫困家庭;2.0版则将帮扶对象扩展至对社会有贡献的榜样人物;到了3.0版,它开始帮助政府活化闲置物业,这其中就包括修复名人故居。

2019年,覃思初勘杨氏旧居,但见它的墙体剥落,空地杂草丛生,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有故事的老建筑,不应就此终章。 覃思深谙,“活化”的真谛不在复刻建筑的形貌,而在唤醒记忆的温度——那些被岁月侵蚀的青砖重获新生,不仅是材料的重生,“修复名人故居也是修复文化记忆。”
新旧共生的“对话”
我们眼前的谦纯科教与艺术中心,并非一般的旧居改造。
它由三部分组成:修旧如旧的杨氏旧居,宛如一座家史馆;新建的谦纯书屋,是以科技书籍为主题的社区图书馆,馆藏图书2000余册;翻新的三层小楼,则为大师工作室,艺术家定期展开培训,指导公众创作,举办展览沙龙,绵延着“书画之乡”的文脉。三座建筑风格并无刻意统一。

“这个项目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让三座不同年代的建筑,形成新旧共生的‘视觉对话’。” 覃思说,“如何让建筑群自成体系,又与周围环境相融,是它的难点所在。”
杨氏旧居延续了原来的房屋结构和功能布局。传统青砖修补墙面,门楣木梁被小心翼翼地拆下、重新打磨,转化为书屋入口标志与艺术展架; 灶间的煤烟痕迹与阁楼的木窗棂也被特意保留,作为“时光标本”嵌入新的功能空间。

对于紧挨旧居而新建的谦纯书房,覃思则采取了简约的设计手法。二楼的落地玻璃窗,让读者饱览古树葱茏与小院景致。
一条白色的风雨廊连接了小院与正门,也彰显出覃思的巧妙构思,让整个项目外观“ 就像穿了一件白T恤。”它以穿孔板与镂空砖的构造,消除“围墙”的物理隔阂,与周边社区和谐融通。风雨廊上印刻着城市剪影——从中山到哥本哈根,串联起杨灿谦博士的人生足迹,也将菊城小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文化元素隐含其中。廊壁可作临时展板,廊道可供公众躲雨。雨季,雨廊下雨丝连绵;晴天,光影在空隙间曼舞,形成独特的风景。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喜欢的空间。” 2025年的3月24日,覃思带着记者一行参观时道。

下图:一条白色的风雨廊连接了小院与正门,上面印刻着城市剪影。
图源:创思国际设计集团
激发互动的“留白”
三座建筑之间的广场,显得空旷,是覃思的刻意“留白”。
“空间越简单,越能激发居民的自发活动。”他解释道。 如今,这里已成为附近老、中、青、幼四代享用的文化院落:平时,街坊们在此阅读、下棋、休闲;每逢节假日,当地社区便会策划中秋赏月、书画市集、科技讲座……好不热闹。百年老宅也因人们的互动而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这种交融共享,正是覃思念念不忘的“岭南邻里文化”。“现代人的生活常被围墙割裂,而这里,街坊们在大榕树下喝茶聊天的场景又回来了。”

如果说,杨氏旧居犹如一颗“种子”,覃思的设计则激活了社区营造的新思路,滋养了社区文化的萌生,为粤港澳大湾区“三旧改造”提供了新样本。
顺应时代需求,解决现实问题,被覃思视为建筑设计师的使命。近年来,他率团队多次参与大湾区的旧城改造项目,并将中西方文化并行不悖的“澳门经验”融入其中:“最好的传承,不仅是将历史存放于书本或博物馆里,而是让它活在日常。真正的活化,应让建筑自己‘讲故事’。”
四季流转,岁月如歌,
正如谦纯书房前的百年龙眼树年年结果,
老建筑的故事也在代代更新。
编导:廖薇 孙俊军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孙俊军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