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之际,深圳各区拿真招、出实招、探新招,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得到企业家积极响应。
“民营经济促进法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深圳为推动法律落地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让我们深受鼓舞,满怀信心。”宝安区新安街道工商联(商会)主席(会长)林填发说。
紧扣民企所需
打造特色服务体系
民营经济促进法为地方根据民企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建立具有特色的民营企业服务体制机制,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制度接口。深圳各区立足区域优势,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做”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体系,实现了政策协同,“组合拳”打出助企惠企合力。
光明定位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锚定“一城三区”总目标,区内民营经济发展与科研成果转化需求旺盛。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光明打造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企业服务体系,推出了“1234”企业服务一揽子举措。紧扣服务企业与科研机构产创融合这一主题,光明优化光明企业数字化服务2.0、光明“助企行”2.0两大线上线下支撑,强化“长期主义”的政策、空间、资金三大要素保障,做实找市场、找空间、找资金、找人才“四找”专项行动,让企业感受到了光明不一样的服务力度和贴心温度。
宝安是深圳的产业大区,企业总数超过52.7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8%,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针对区内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多的特点,宝安区精心构建了“1+10+N”的民营经济服务机制,在1个区级、10个街道民营经济(企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园区服务赋能作用,在全区园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设立N个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打通了服务中小企业“毛细血管”。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配备专业的工作团队,设置了法律咨询、财税记账、供需对接、人才招聘等一站式服务专区,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成长赋能。
引导产业转型
共谋民企升级路径
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和创业,为民营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法治指引。
20日,恩上湿地公园“云端企业驿站”,一场别开生面的“同心三宝”思想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参加。
“通过发布‘场景清单’,盐田每年释放亿元级政府订单,为民营企业提供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的完整闭环。”交流活动中,盐田区工商联的负责人向企业家介绍盐田开放海洋经济、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绿色经济等各领域场景,引导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各项举措,引得多名企业家现场拍板来深圳投资。
当下,“向海谋强”成为不少民营企业发展的共识,但是,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企业家“望洋兴叹”。日前,罗湖区挂牌成立了企业出海服务平台。该平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优势行业,组建涵盖金融、保险、物流、法律等领域的罗湖区企业出海服务联盟,提供市场评估、海外选址、合规经营等超100项专业服务。据了解,罗湖区企业出海服务平台首批将覆盖超1000家辖区重点企业,精准对接企业转型出海发展需求,围绕企业出海起航、远航、护航等环节提供全链条创新服务。
作为“创新之都”,深圳长期支持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韧性的重要生力军。
破解民企难题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
“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及时雨’,为我们提供了破产之外的新路径。” 福田区某科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企业近年受行业波动、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发展已陷入困局,传统破产重整程序相对严格,一旦未能按期完成,企业将面临清算风险。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的启用,为企业带来了转机。
今年,在市委金融办、深圳破产法庭指导下,福田在全国率先设立面向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的经济再生服务平台。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整合咨询引导、协调联动、多元解纷等功能,通过改革整合了司法、金融、税务等多方资源,企业可在平台内实现“一站式”对接。无论企业选择重组还是重整,都可在平台上获得专业指导与资源支持,避免因程序复杂、信息缺失而错失转机。
企业重组服务中心的改革探索,实现了介入点前移,将处置节点从“病危抢救”前移至“亚健康干预”有助于在企业危机前期实现有效干预和主动修复。根据计划,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将持续强化前端纾困功能,推动与司法程序有序衔接,助力企业尽快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设立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是深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应有之义。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围绕提高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效果,深圳正不断推动改革创新,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编辑 沙玉兰 审核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