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当美籍华人刘健韶回到家乡——中山南区寮后村,由她和弟弟妹妹捐资兴建的“四小园”项目已投入使用,成为街坊们休闲纳凉的新去处。望着园中参天的榕树,缕缕气根,随风摇曳,宛如母亲的手,轻抚着孩子,她不由回想起多年前那个知了声声的夏天,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树下玩耍的欢乐时光。
天后宫前,一棵高达40多米的古榕树已在此守护了四百多年。它身姿雄伟,树冠直径约百米,覆盖面积约2.4亩,是中山现存最大的榕树,也是被纳入“长岭绿色世纪行——中华100棵名树”的中山首株古树。如今,这里已成为新的村口。每次与它相见,刘健韶心中都会萌生一股亲切的暖意。
寮后是她的出生地,她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九年。
“那时候村子很热闹,学校里有很多小朋友。逢年过节,我们会举办不同的活动,小舞台上经常有表演。我们上学的日子很开心。” 在她记忆中的那个小小的“我“,每天早上,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地跑上大阶梯再入教室。课间时分,同学们会在大榕树下三三两两地休息、玩耍、聊天。课堂之上,声音柔美的老师会带着他们一起背课文,书声琅琅,韵味悠扬。
重回寮后学校旧址,站在空空如也的课室内,刘健韶仍四处张望,渴望找到一些往事的印痕,她的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期待。
“很怀念我们的课室,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海外乡亲的一份心意。现在校舍已空置多年,希望将来有新的项目能将它重新利用起来,在文化、教育领域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海外创业,连续十年无休
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三年级还没结束,刘健韶便跟着父母离开中山,移民美国。9岁的她和弟弟妹妹都是懵懂孩童,不懂得何为乡愁。小孩适应能力强,尽管到了美国才开始学ABC,他们并不觉得困难重重,且很快便结交了新朋友。
刘建韶和弟弟妹妹捐资兴建的“四小园”项目已投入使用,成为街坊们休闲纳凉的新去处。(摄影|张景天 )
鸟瞰寮后村。
读书、毕业、工作、创业……像所有在海外长大成人的新移民后代一样,他们忙于开创未来,无暇回望从前。刘健韶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律所做移民法律顾问,后自己成立建筑公司。但创业不久,美国地产业便遭遇“凛冬”。整整八个月,她的工人无工可做。为了让所有员工得以养家糊口,她拼命地接项目。“连续十年,我一个人做三份工,没有节假日。”最终,她的公司不仅没有夭折,还越做越大,成为了能承接装修、租赁、买卖等“一条龙”服务的地产公司。她在这个行业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父亲的选择重新将他们带回故乡
至于故乡,它一度沉睡在遥远的童年。直到刘健韶家里的一场变故,寮后的轮廓才在她脑海中重新清晰。
当被医生告知“癌症晚期”,她的父亲向妻儿隐瞒了病情,放弃了治疗,一个人先回到寮后。
当时,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全家开销仅靠母亲一人支撑。当家人把父亲的情况告诉母亲,她决定马上回中山,但她多余的现金只够支付一个孩子的飞机票。谁陪她去?身为长女的刘健韶将这个名额让给了妹妹。“在父亲最后的两个月里,幸亏有家乡的亲人帮忙照料,让我们渡过难关。”
在母亲与妹妹返回中山将近半年后,21岁的刘健韶才得以首次返乡,重新站在爸爸的面前,只是矮矮的坟墓,将他们阴阳相隔。
她想起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许多话。他曾经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因此很注重子女的教育,“他经常教导我们要珍惜机会,好好读书。他很有智慧,往往用简单的表达就能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受其影响,刘健韶在高中时代也曾梦想成为一名老师。
然而,她的父亲到美国之后并没有继续执教,而是转行在唐人街做厨师。他每个星期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往往下班后,孩子们都睡着了。唯有他周一休息时,他们才有机会品尝爸爸的手艺。“他会去唐人街买很多菜,给我们做好吃的,我最喜欢他做的蒸鱼。”
刘健韶说,“其实,爸爸为了供我们读书,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遗憾的是,我读完大学后却没机会报答他了。”
支持乡村振兴,荒地变身公园
父亲的临终决定,让刘健韶他们感受到故乡在他心中的份量。他们与家乡一度疏远的关系,也重新紧密起来。
父亲就安葬在寮后村的后山上。每次归来,孩子们都会去那里走走,并顺道回村探访,与亲人叙旧。
2024年3月,又一次返乡的刘健韶姐弟三人发现,寮后村与金溪村的交界处附近,有一块闲置多年的荒地,因无人打理而杂草丛生,甚至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卫生黑点,让街坊们不得不绕道而行。
“我们是否可以将地面变得平整、改善人居环境?”刘健韶等通过亲戚向寮后经联社提出了捐资支持当地乡村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愿望。这一项目被纳入该村的“四小园”建设。
经过前期的平整,原本的石子路铺上了水泥。四周也增设了绿化景观,变得干净整洁,俨然一座“口袋公园”。附近村民为此拍手称赞。
“寮后真的很美。你看这里很多人家门前都装点着盆景、鲜花。”在改造项目投入使用之后,刘健韶又返回家乡。她站在园子里的大榕树下,环顾四周,为乡村的变化感到欣喜。不远处,生长着一丛丛的荔枝树,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坐在路边闲聊。其中有人认出了长大成人的刘健韶,他们用家乡话相互问候,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转进特色民宿的鲜花小院,初次见面的老板娘热情地招呼她一起饮茶,配上红枣,甜糯入心。
“我现在属半退休状态,有了更多的时间回中国,也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家乡做一点事。” 行走在寮后的乡村小径上,刘健韶不时被周边广府民居或岭南碉楼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所打动,在这里,石板街、古城墙、樟树林、塘包山等寮后风景,串联成一条岁月悠悠的时光隧道。住在她记忆中的那个9岁小女孩,又蹦蹦跳跳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刘健韶在寮后学校。
刘健韶行走在村内。
刘健韶走过古城墙。
刘健韶坐在树林里。
刘健韶与寮后村民聊天。
摄影丨刘万杰 廖薇 易承乐 孙俊军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