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渐深,气温升暖。小时候一到这个季节,人们心里对好日子的希望就蓬勃热烈起来。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人们就捧个碗,蹲在门口边吃饭边和邻居聊天。过好日子,少不了看场电影。往往这时候小道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在胡同里,在各家门前门后院子里飞。消息的源头往往都是街道主任让他家的娃娃散播的。
“哎,今晚四方台大队在大队部门口放电影,吃完饭我和你一起去看哦。”
四方台大队和我们街道居民区仅仅隔着一段五百米的距离,在行政区分上,便是一个农村一个城镇。生活上根本没有地域区别。我们城镇这边的人到农村那边去赶集,看露天电影,他们农村那边的人到城里逛商店,下馆子。盼望大队放露天电影也是我们城乡居民一到春天就开始的大事。
天刚擦黑,居民区几条胡同就热闹起来了。大人们急三火四地收拾饭桌碗筷,再锁门,然后大步追赶早就拎着小板凳、拿着蒲扇,三五成群先出发的孩子们。过一里路就到了四方台大队所在的农村地界,返青的地苗在晚风里呼啦啦摇摆,像是欢迎人们来看电影。村路上的人流越来越多,大人有大人的八卦,张家长李家短的道听途说正好在这时候娱乐大众。小孩有小孩的嘻嘻哈哈追逐打闹。老人们拿着孙辈的水壶或者外套,在人群后面慢悠悠地走。他们的心思并不在急切地看电影上,目光悠远地望着远方,似乎在回忆自己年轻时走在这条路上看露天电影的情景。不一会,人群都聚拢到一块大长方形的白色大银幕前,纷纷放下板凳抢占最佳观影位置。
初夏的夜微凉但又不觉得冷。风轻轻吹过幕布,泛起几道褶皱,树影婆娑,不少树杈上坐了人,为的是眼前没有遮挡,站得高看得清。来得晚没有抢占到有利地势的人,大呼小叫地一边吆喝着熟人,一边寻找有利地势,有的踩在自行车上,有的爬上柴禾垛子,有的小孩儿嚷嚷着要骑在大人的脖颈上看,还有的老人找不到乱跑的孙子扯着喉咙喊狗剩儿。
月亮和星星在半空中微笑地看着人间的热闹,不吱声只洒下柔和的光辉照亮大地。这光辉又为露天电影增添了几许浪漫和诗意。放映员还在鼓捣设备,银幕上还没有呈现出画面,空气中已经弥漫着看电影的味道了。
突然,周围嘈杂的闹声安静下来,放映机启动,几束灯光从人们的后面穿透黑暗,投射到银幕上时,整个世界都异样起来。那一瞬间,所有人都被出现图画的大银幕震慑住屏息凝神,等待电影故事的开启。长方形的大白布也从这一刻起,不再只是简单的布料,而是承载了人们精神世界无数梦想与希望的舞台。
那时候,我最喜欢看的是《地道战》《党的女儿》《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每当银幕上出现感人的场景,全场鸦雀无声,只剩下四周乡野池塘的虫鸣声。我的眼泪悄悄地流着,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和平年代的珍贵,以及先辈们为了守护家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露天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人们迷恋它,不仅仅在于它能表达出的故事画面和内容,更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充满乡情的独特氛围。它是年代的底色,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也是我们接触外界,并融洽相处的一个窗口。
露天电影的意义,超越了大银幕所展现的单纯的娱乐功能。它让人们如何理解人性、认识社会,并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这些影像令我们在曾经朴素的生活中,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感受到了不同的喜怒哀乐。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如今露天电影不再是主流,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永恒的。这是成长过程中珍贵的精神食粮。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