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灵魂,不仅存在于代表性建筑里,还可能藏身在街边小巷中,好比中山市阜沙镇,不仅有矗立于千年浮虚七层八角的琉璃元兴塔,还有这座水乡小镇独特的“榕树头”文化。

9月24日,中山市阜沙镇组织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分头下沉至8村1居,巧借村民们乘凉“摆龙门阵”的榕树头资源,同步开展了践行“浦江经验”群众大接访活动,让岭南水乡特有的“榕树头”文化焕发时代活力,为基层治理赋能添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事关执政之基。“枫桥经验”,是指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浦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是改善干群关系、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前者由下而上、重在预防,后者由上而下、重在破难。阜沙镇党委政府清醒认识到,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对于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巧借资源,“榕树头”成普法阵地
阜沙镇是中山市北部的一座小镇,处在岭南水乡的中心位置,水系发达,易于榕树生长。全镇35.4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上百棵百岁左右的老榕树散落各村居,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村民们自然的“歇脚点”和闲话家常、休闲娱乐、议事论“治”的聚集点,阜沙镇的“榕树头文化”就此形成。去年以来,阜沙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创新思路,巧借“榕树头文化”资源,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23年11月,家住阜沙镇丰联村安康二街的73岁老人周初二给村里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请村里派人把家门口的百岁老榕树管护一下,为老树修修枝、剪剪须,方面附近的邻居乘凉,拉家常。碰巧的是,丰联村已经制定了老榕树“焕新计划”,准备请园林技术人员,对村里5棵树龄超百岁的老榕树进行修剪,在树下安装休闲石凳、石桌,对榕树周围进行绿化美化等,周老家门口的老榕树在列。村里的想法很美好,一方面,希望给村民们打造一个更好的乘凉环境,让‘榕树头’文化保持下去,另一方面,村里也想抓住村民聚集的机会,开展一些普法宣传和文艺活动。

说干就干,很快,丰联村就将“焕新计划”落到了实处,榕树头下,村里不仅开展了普法宣传,一些基层治理难题,也被村民带到了老榕树下,得到了村干部的公开解答。“村里老年人普遍不会用智能手机,在榕树头听取他们的意见,更直观、接地气。”丰联村治保会主任吴钊文说。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丰联村践行了“枫桥经验”。
推广经验,基层善治开花结果
丰联村借助“榕树头”文化阵地,融入基层社会善治的经验得到群众的支持,收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后,阜沙镇开始在全镇推广,要求各村(居)梳理“榕树头”文化资源,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各种特色活动,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阜沙镇阜圩社区有个长堤古渡,经过精心打造,已经成为阜沙镇一条文旅商业街。在这条街上,共有5棵百龄老树,其中2棵是红木棉,3棵是细叶榕。阜圩社区通过对古树保育,树下已成当地村民乘凉休息、重温红色故事、协商议事的聚集地。

阜沙镇树龄最大的榕树屹立在阜沙村阳光水闸附近,这棵被时光雕刻了260年的老树,被称为阜沙镇的“树王”,见证了所有村民的过往和阜沙村的岁月沧桑。因为这棵榕树头的“脚”很大,可同时坐三四十人,因此也是阜沙镇人气最旺、烟火味最浓的榕树头。为方便群众,村里特意围绕老榕树建设了一圈石凳,农忙之余,许多村民围坐在上面,或谈天说地,或摆上棋盘,在“楚河汉界”间展开“厮杀”。当然,这里也是村民们参政议政的好地方,有村民还在树荫下的空地上开了一间士多店,售卖饮料日常,生意倒也不错。

阜沙镇究竟有多少个“榕树头”,开展过多少场事关基层善治的活动,没有人具体统计。但是,人们发现,一些“榕树头”下,时常会多些长方台、小凳子。镇里的,村里的,“管事”的人,会坐在凳子上,与村民们交谈。久而久之,许多村民都知道了,遇到问题,只要现场有桌子和凳子,就可以去反应。每周二下午,阜沙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党员干部,风雨无阻下村走企,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及时了解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值得一提是的,阜沙镇还通过“榕树头”阵地,组建了一支137人的“热心”群众队伍,专门收集乡亲们遇到的问题、难题和对政府的期盼。今年以来,已收集124宗,已解决117宗。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阜沙镇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了45.1%。
悄无声息中,“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在阜沙镇开花结果。
编辑 卢兴江二审 张房耿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