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中山南头实施小项目“工改”新模式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卢兴江 通讯员 彭晓剑 发布:2023-09-1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9月11日,位于中山市南头镇民安村的黄达勋低效工业用地项目展开清拆,与动辄数十亩、上百亩“工改”用地所不同的是,这块地仅为7.99亩。在南头镇,类似的小项目还有6亩的冈山项目、14亩的高和项目、4亩的汲水项目和11亩的广诚项目。在“工改”道路上,南头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鼓励高耗低效企业“腾笼换鸟”,抢抓机遇、涅槃重生。

抢抓机遇  小企业谋求“长大”

南头镇是中山最小城镇,总面积只有28平方公里,聚集了5500余家企业,培育了TCL空调、长虹电子、奥马冰箱等“百亿家电龙头”及80余家亿元以上的优质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南头镇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86%,土地供应日趋紧张,且镇内存量工业用地非常有限。为完成700亩的年度拆除整理目标,助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南头镇“工改”指挥部践行“聚沙成塔”理念,引导大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参与“工改”。

读懂中山“工改”新政的小型企业老板们,抢抓“工改”机遇,开始谋求“长大”。以即将动工的高和项目为例,中山市高和电器有限公司在南头镇虽然拥有14亩的厂房,但已经使用了超20年,容积率仅0.64,年产值仅1500万元,年税收只有60万元,亟须升级改造。了解“工改”新政后,企业主积极申请,决定对旧厂房进行升级改造,谋求更大的发展。

攻坚克难   “一企一策”抓落地

企业有了“工改”的意愿,接下来需要政府“工改”专班协助其将“愿景”落到实处。然而,由于历史留下的土地权属问题,现实中时常会遇到的收储资金不足、改造成本难平衡、利益诉求难调节等诸多问题,给“工改”的推进带来极大压力,需要千方百计攻坚克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用了‘一企一策’的方法,组织‘工改’专班成员及时深入小项目企业,进行政策专题解读,让有‘工改’意愿的企业主熟知新政要义,针对不同企业,制定不同改造路径。”

南头镇党委副书记、市派驻南头镇“两大攻坚战”工作组组长马生江介绍说。

为攻坚克难,该镇工改组还采用了A、B、C角色建立项目小组,帮助小企业掌握自主改造的各项流程和时间节点;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实施“一事一议”定制化服务。对于一些项目可能存在的容积率较低、投资强度不够的情况,工改组动员企业增资扩产,协助规划调整改造方案,为企业纾困解难。据了解,通过贴心服务,靠前服务,高和“工改”项目的容积率提高到了3.4,年产值有望达到2500万元,年税收200万元。

强化服务  绘制“路线图”时间表

为了更好地服务“工改”主体,南头镇工改组编制了南头“工改”《工作流程表》,详细列举项目全流程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并对每个项目包括工改小项目绘制“路线图”,列出“时间表”,明确具体内容、完成时限、责任人员,实施挂图作战,要求全体“工改”干部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质效。

南头镇还实行了“专员跟踪制”。镇“工改”专班落实专人“一对一”全流程跟进服务。各审批部门落实专人负责跟进本部门审批流转进度,并通过线上“绿色通道”工作群,实时对接镇“工改”专班,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有效解决项目业主因不了解审批政策和具体要求而普遍存在的“不知怎么办”“不知哪里办”“不知找谁办”等问题,为“工改”重点项目尽快落地提速。

在9月5日召开的南头镇第三季度经济分析会上,南头镇党委重提“工改”,并将其作为重要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靠前服务企业,争取在建项目早日投产、签约项目早日动工,意向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推动南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品质提升。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