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30名制造企业人才游阜沙、看变化、谈发展;带领14名制造业人才赴广东工业大学开展实地学习交流;开办制造业管理人才培训班;表彰10名制造业优秀人才……今年以来,中山市阜沙镇党建引领人才赋能,助力制造业当家的”实招“不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阜沙镇党委创新党建模式,架人才“连心桥”、强人才“向心力”、造人才“强磁场”、栽人才“梧桐树”,通过党建引领、夯实基础,助推制造业当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架起产学研人才的“连心桥”
3月31日,2023年中山全球招商推介系列活动暨第十届中山人才节开幕的第二天,阜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健华带领十余家镇域企业的14名人才,赴广东工业大学开展学习交流。在这次政府搭桥、产学研唱戏的交流会上,广东工业大学的专家教授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就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向阜沙的企业人才详细讲授,企业人才受益匪浅。
阜沙镇党委组织14名制造业企业人才到广东工业大学开展学习,图为交流活动现场。阜沙宣办供图
实际上,半个月前,广东工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应邀来过中山的阜沙镇,并进厂入企,开展了一次深度调研,了解到阜沙企业对工业人才的需求。阜沙镇党委希望通过类似学习交流活动,架起一座产学研融合的“连心桥”,让院校的人才流向急需企业,让企业的人才到院校学习深造。
为让镇域企业的人才活跃起来,3月29日,阜沙镇还组织30名制造企业的人才代表,开展了一次交流活动。阜沙镇党委对这次交流活动也是高度重视,受镇党委书记张峻峰委托,镇党委副书记黄开枝、镇党委委员林锐明带队,镇党建办、镇经科局的负责人全程参加。人才代表们参观了”阜沙镇智能家居整装定制小镇“展示中心,实地观摩了”乡村振兴“和“工改”项目成果现场。活动提升了企业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加了他们对阜沙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激发人才对党的“向心力”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良好的体制机制。为优化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阜沙镇密集出台了一批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制定了《阜沙镇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常态化开展联系服务人才工作;修订了《阜沙镇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实施对象、服务和保障政策都做了便于操作的优化和细化;新出台了《阜沙镇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阜沙镇“雏鹰归巢,阜沙有我”本土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激励各类人才投身家乡建设。
阜沙镇人才公寓内景。记者卢兴江 摄
在吸引人才到阜沙创业发展方面,阜沙镇也是不遗余力。采访中,阜沙党建办的负责人带领记者参观了政府准备的人才公寓。人才公寓就在镇政府对面一栋高层住宅的26楼,公寓的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各类设施齐全,拎包即可入住。人才公寓共有10套,其中5套已有人才入住。《阜沙镇人才公寓租赁制度》规定,人才入住公寓的第一年是全免费的。
此外,阜沙镇还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措施,重点解决人才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实际困难,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在阜沙,高层次人才津补贴、本科生落户津贴、技能晋升和创业就业补贴都得到足额及时发放。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阜沙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把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落到实处,推动形成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
”粤菜师傅“教授现场。阜沙宣办供图
具体工作中,依托中山国际人才港阜沙服务中心,阜沙镇在人才集聚的企业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雅黛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分别设立了人才服务分中心,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开放大学、中山技师学院共建人才培育基地。阜沙镇还成立了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为企业人才提供更深入、更实用的技能培训。在深入实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项工程中,阜沙镇举办了脆肉罗非鱼烹饪技能竞赛、中山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淋浴房安装与调试项目竞赛等大赛,聚集了更多人才。
广栽引才聚才“梧桐树”
2月3日,阜沙镇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大会除制定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目标和措施之外,重点为一批表现优秀的企业人才颁发了“2022年度阜沙镇工业企业优秀人才证书”,以尊才崇智实际行动,鼓励企业人才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以全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在建设“精品阜沙”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随后的几天时间里,阜沙镇多措并举,广纳人才。包括聚焦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人才数据统计,梳理阜沙镇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建立阜沙镇大学生人才库和阜沙镇技能人才交流群,定期向镇内大学生和中技毕业生发送人才政策、企业招聘信息;开展阜沙专场人才网络直播招聘会,求职者“足不出户”可得好工作;以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为抓手,建设以智能家居、精密模具研发制造、美妆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题的产业园区,推动人才引育与现实需求“同频共振”,促进产业和人才融合发展,激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活力;出台“暖企业、强服务、促发展”等33条工作措施,让人才施展才能、赋能阜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 卢兴江 二审 曾嘉慧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