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丨话剧《中山先生》走进中山纪念中学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见习记者 方馨娉 发布:2025-09-13

为深入推动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将优质原创文艺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9月12日晚,话剧《中山先生》专场活动在中山纪念中学举行。

话剧《中山先生》走进中山纪念中学举行。记者 缪晓剑 摄

此次活动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日报社主办,中山纪念中学协办,广东中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影视城有限公司承办,中山火炬歌舞团有限公司创作及演出。

“大咖”面对面,聚焦戏剧创作

本次活动特邀两位行业资深人士带来深度艺术分享,为师生搭建专业交流平台。其中,中山火炬歌舞团有限公司艺术顾问、话剧《中山先生》制作人兼导演杨春荣,以《真实下的艺术再构:解读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为主题开展讲座,分享话剧《中山先生》的创作历程,并深度剖析如何将厚重的历史真实转化为打动人心的舞台艺术。

杨春荣开展主题讲座。记者 缪晓剑 摄

她透露,接到创作任务后,主创团队赴多地采风,与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历史专家研讨,还从图书馆收集相关史料,深挖故事,力求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再构,让作品既具熟悉感又有新面貌,突破伟人舞台报告式叙述,避免成历史报告或纪录片式话剧,打造独特的孙中山题材作品。“比起中学历史课本中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我们更愿意在剧本上去深挖伟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精神,将篇幅留给人物内心世界的深挖和艺术想象力的再构。”杨春荣表示。

中山市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田金刚聚焦师生实际需求,围绕校园戏剧创作与实用表演技巧展开分享,为学生提供“接地气”的创作指导。他表示,校园戏剧能锻炼协作与共情能力,学生创作时可从日常生活场景或课本读物中挖掘素材,不仅要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核心元素,更需注重在情节上设置矛盾冲突,以此提升戏剧的吸引力与可看性。“戏剧是件需要团结协作的事儿。”田金刚强调,剧本完成后,剧组还需在导演统筹下,协同推进表演、音效、道具及舞美等工作,凝聚合力,将剧目完整呈现于舞台。

田金刚围绕校园戏剧创作与实用表演技巧展开分享。记者 缪晓剑 摄

沉浸式观剧,感受家国情怀

艺术分享结束后,话剧《中山先生》正式开演。随着剧情逐步推进,师生仿佛跨越时空界限,跟随孙中山先生的人生足迹,直观感受近代先辈为追求国家独立、推动民族富强奔走呐喊的艰辛历程。

话剧《中山先生》剧照。记者 缪晓剑 摄

活动还特别设置专家指导互动环节,杨春荣现场指导排练剧目片段,邀请学生代表上台体验戏剧表演,现场氛围热烈活跃。

在互动环节,杨春荣现场指导学生排练剧目片段。记者 缪晓剑 摄

此次活动以“艺术分享+演出观摩+实践互动”为模式,通过“演前谈”“看演出”“演后演”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搭建起青少年与艺术、历史深度对话的桥梁。“这样的活动形式,就像翻开了一本书,有前言引路,更有层层深入的探索。”中山纪念中学高一(22)班学生莫诗岚观演后感受颇深,她表示,剧中慷慨激昂的台词与演员的生动表演,让自己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感染力,不禁心潮澎湃。

高一(22)班学生曾溥峰在互动环节中饰演少年孙中山。他坦言,选择这一角色,源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崇敬——在动荡乱世中,先生始终心系国家,为挽救中国不惜一切代价。曾溥峰提到,此前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认知,主要来自家长、老师的讲解及学校组织的讲座;通过此次话剧,他得以窥见先生真实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在心中变得更为鲜活、真切,也让自己更加坚定了向先生学习、传承其家国情怀的想法。

“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既蕴含艺术价值,又传递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山纪念中学语文老师毛锦花表示,优质文艺作品能有效拉近伟人与学生的距离。她表示,若缺乏艺术形式的生动呈现,伟人易因时空隔阂让学生感到陌生、遥远,仿佛始终处于“神坛之上”;通过话剧《中山先生》这一载体,学生得以深入了解孙中山先生在革命时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在家庭生活中的性格与形象,进而更具体地感知先生的成长轨迹,读懂其精神内涵与家国情怀的根源。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