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书香中山寻找诗与远方?丨理论周刊·圆桌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主持人:谭华健 发布:2025-08-18

8月15日,以“书香湾区,阅见世界,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在中山博览中心主会场拉开帷幕,书展将持续至19日。中山是“书香之城”,据数据统计:2024年中山市民实体阅读场所参与率达97.1%,人均年阅读量20.2本;覆盖城乡的“香山书房”总流通人次超352万,成为市民“家门口”的阅读好去处。

中山如何用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家门口”寻找诗与远方?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和镇街基层文化管理者进行探讨。

中山日报2025年8月18日06版。

  何敏

  破界·焕新·聚力:“香山书房”再塑全民阅读新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从“倡导”到“深化”,已连续十二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支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部署,更凸显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核心价值。在此背景下,中山市以“香山书房”为载体,以后来居上的强劲态势,在104个阅读阵地中持续探索全民阅读的创新路径。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与深中通道开通的时代机遇下,香山书房如何再塑全民阅读新图景,再扩全民阅读新空间,使香山书房不仅成为中山的“文化名片”,更成为湾区文化交流的“示范样板”,可以从数字赋能、活动创新与共建共享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字破界:从“固定书房”到“流动书香”

香山书房已实现智慧化管理系统,通过线上预约、通借通还等功能,初步构建起“无墙图书馆”的雏形。但数字化的深度赋能,更需让技术成为阅读体验的“隐形翅膀”。

其一,AI 与大数据的深度渗透可重塑服务逻辑。通过分析读者借阅数据、停留时长等行为标签,AI系统能自动生成个性化阅读推荐清单,为不同年龄段、职业群体精准匹配书籍;大数据则可动态监测区域阅读热点,例如针对工业区书房增加技能培训类藏书,学校周边书房则侧重配备青少年读物,从而实现“千人千面”的资源调配。

其二,元宇宙与VR技术的应用重构阅读场景。在虚拟空间中复刻书房物理形态的“数字孪生”系统,可让读者通过VR设备“穿越”至任意书房,沉浸式浏览书架布局;开发“虚拟书房管家”AI形象,通过语音交互解答咨询、引导借阅;甚至可搭建跨“时空读书会”,让不同书房的读者在网络中共享虚拟书桌,实现视、听、感、触等全方位个性化阅读体验,真正实现“人在哪里,书房就在哪里”的智慧阅读愿景。

二、活动焕新:从“静态陈列”到“文化磁场”

静态的书籍陈列只是起点,动态的活动运营才是保持书房持久磁力的核心引擎。立足在地文化的活动设计是关键。由闲置侨房、宗祠等社会场馆原址改造的香山书房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容器”,各镇街的香山书房可根据自身特色,推出“侨批里的香山记忆”系列展读,老书信阅读与侨乡史探讨,“宗祠楹联中的家风密码”解读会等各类具有本土特色的阅读活动,在激活历史空间的文化基因的同时,又让阅读与本土认同产生深度联结。

跨界融合则能拓展阅读的外延。香山书房可利用本区域创意生活市集,采取“线下推广+线上直播”“文创+潮品+故事”的形式开展书房宣传与阅读推广活动。同时,香山书房还可与本地高校文旅专业合作,设计“大湾区研学团香山书房阅读打卡系列活动”将“阅读+民俗+旅游”有效融合,拓展“书房+”的无限可能,使香山书房不仅成为中山市的“精神新坐标”,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城市书房新样板”。

三、共建聚力: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

“书香绕城”的伟力,深植于全民共建共享的沃土之中。这种“共建共享”不仅是资源的补充,更是让市民产生“主人翁”意识的关键。

志愿服务体系的升级可注入鲜活力量。同中山本地院校建立合作,引入综合素质高、来源有保障的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书房的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及阅读活动策划推广等,与现有运营方形成良好协作,激活书房可持续发展活力。

社会资源的联动则能拓展服务边界。可发动退休教师、银龄高知、文化学者等组成“香山阅读导师团”,为活动提供专业支撑,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书香的传播者。此外,开放“书房众筹通道”,允许市民捐赠闲置书籍并留下“阅读寄语”,形成“共享书架”;甚至可借鉴“认养”模式,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资助特定书房的活动经费,实现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美誉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当社会力量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与主人翁,阅读推广便拥有了最坚韧的根系与最持久的生命力。

当香山书房不仅仅被定义为“阅读空间”,而被赋予文化温度、技术活力与全民力量时,它就从“书房”升级为“精神家园”,使文化资源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城市血脉。未来,随着“香山书房”模式的持续创新,阅读必将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而每一次翻书声的响起,都是在为“书香中国”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文为市社科立项课题《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间 建设城市共同精神家园——基于中山市106家香山书房服务质量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及“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调研成果)

方冬敏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书香中山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中山以“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山”为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作为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全民阅读服务阵地拓展的有效载体,积极推进公共阅读设施和阅读服务提质升级,建成以“香山书房”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67家,多家香山书房入选省级、国家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中山公共文化创新发展的闪亮名片。

一、优化设施布局,构筑触手可及的阅读空间

根据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群众需求,结合地段、人流、交通等因素,中山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科学布局,充分利用政府闲置物业或乡村宗祠、侨房进行改造了一批公共阅读空间,织密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以“香山书房”品牌为引领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中山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框架下,实施“一场景一主题”策略,向基层延伸阅读服务触角,灵活嵌入各种生活场景,实现了对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广泛覆盖,做到阅读设施和文化服务便利化、均等化,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坚持多元融合,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

中山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公共阅读服务与其他业态的多元融合方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引入轻餐饮、文创、民宿、民俗体验、旅游观光等多种业态,打造共建共享、一站式满足多种文化需求的空间场景,为群众提供融合公共阅读、艺术普及、乡情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全市267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的125家,占比47%,催生出稻田香山书房、左步书屋等一批极具特点的文化空间。

三、强化数字赋能,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中山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思维,引入数字化展示手段,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图书馆支撑平台和本地文化云平台。在香山书房、共享阅读空间、邻里文化家配置自助办证借还一体机、人脸识别门禁、视频监控系统等智能设备,实现城市书房智慧化规范管理和动态调控。上线“中山文旅云”平台、“智游中山”、中山非遗地图、博物馆VR全景、“中山市香山书房”微信公众号等,将在线阅读、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移植到网络空间,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服务和优质文化资源,实现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用数字化建设赋能“书香中山”。

中山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多元化服务供给、数字化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书香中山”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持续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效。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一起纳入“十五五”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使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均衡、资源投放更加精准、城乡服务更加均等,有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扩容升级、提质增效。加大力度统筹协调各方文化资源,结合城市更新、美丽乡村建设,重点解决设施和服务覆盖的盲点,积极拓展“小而美”的嵌入式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使优秀文化资源可以高效直达基层,确保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有去处。

二是强化体系支撑。积极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网‌,实现资源聚合和有效输送,确保优秀资源能遍及每一个新空间,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将有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纳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分馆以及服务点协同发展,由总馆承担指导、管理、援助和保障职能,推动资源、服务互联互通,构建全域服务体系。

三是健全保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共建”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运营和管理,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多种合作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准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励机制、退出机制,探索可持续性运营模式。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新兴文化业态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建立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机制,解决社会化运营主体的经济动力问题。

四是打造文化品牌。注重对本地特色文化挖掘、保护与利用,以新型文化空间为载体,积极寻找公共文化与群众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联合学校社区或社会机构聚合优质资源,打造“一地一特色、一家一主题”的高品质“爆款”文化活动,通过持续丰富优化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拓展新型文化空间的服务边界,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

  龙梦君

  以书香筑城 用服务惠民

  ——中山火炬高新区构建全域共享的全民阅读生态

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生动实践中,中山火炬高新区始终坚持“硬件夯实基础、软件激发活力”的双轮驱动理念,通过系统性布局与精细化服务,构建起覆盖全域、普惠共享的阅读服务体系。从物理空间的织密到文化活力的激发,从资源覆盖到习惯养成,火炬高新区正以阅读为纽带,为区域文化兴城与文明建设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活力。

一、织密“三级阅读阵地网”,打造15分钟便捷文化生活圈

硬件设施的完善是全民阅读落地生根的基础。火炬高新区以“阅读阵地一张网”为核心抓手,高标准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将一个个物理空间转化为承载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的公共领域,为群众构建起触手可及的“15分钟便捷文化生活圈”。

  作为体系核心的火炬高新区图书馆,2013年获评国家县一级公共图书馆,不仅承担着市图书馆分馆的职能,更肩负着全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任。这座总面积达4320平方米的文化枢纽,馆藏纸质图书43万余册、报刊杂志200余种,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18万册,存储总藏量达24TB;每周65小时的开放时长、年均60万人次的接待量,让它成为连接读者与知识的重要桥梁。同时,它还统筹着全区香山书房、社区图书室、街区自助图书馆等各类阅读空间的建设、管理与运营,规范图书采编、上架流程,拓宽文献征集渠道,让优质资源在全域高效流动。

8个高标准规划建设的香山书房星罗棋布于各社区,馆舍面积均在100—300平方米之间,每馆藏书3000—10000册。这些书房以现代化标准纳入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全自助借阅、全市文献通借通还的便捷服务。从功能设计上看,各书房不仅配备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更设有文化活动室,兼具社区文化交流空间、志愿者服务驿站等多元功能,成为社区居民共享书香、互动交流的温馨港湾。

为让阅读突破时空限制,火炬高新区还在街区书房、人气公园、大型小区、重点企业、政务服务窗口等场所,精心布局15余所有声图书馆与智能听书墙。这些“口袋阅读空间”年用户访问量和页面浏览量超10万人次,让市民在碎片化时间里也能轻松获取文化资源,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了群众“读书难”的问题。

二、深耕“一馆一特色”模式,让阅读空间激活社区文化记忆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独特性。火炬高新区在阅读阵地建设中,创新推行“一馆一特色”模式,依托文联协会驻社区的优质资源,打造7个主题鲜明的香山书房博物馆,将散落在社区的历史遗产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资源,让每个阅读空间都成为承载社区记忆的“精神地标”。比如,城东社区大环香山书房以民乐为主题精心打造,陈列着二胡、高胡等民族乐器,通过图文展板系统展示民乐知识与吕文成的艺术成就,让本土音乐文化在书香中代代传承;德创智谷香山书房结合中山德成技工学校和林家醒狮非遗项目打造林家醒狮非遗体验馆,通过图文、视频及实物展览结合醒狮文化体验,让群众深入了解我区林家醒狮文化;联富社区尚城香山书房聚焦辖区内浦江世泽牌坊、水洲山炮台遗址等27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用一张张珍贵图片、一段段详实文字,将社区历史遗产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居民在阅读中近距离触摸家乡的历史脉络;张家边社区香山书房联动区曲艺协会,在书房内设置粤剧文化展示区,一件件精美粤剧服装、一个个经典道具实物陈列其间,让底蕴深厚的曲艺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博凯社区香山书房则借助区摄影协会挂点的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摄影主题书房,墙上悬挂的社区发展变迁摄影作品,定格着岁月的痕迹,也成为居民了解社区、热爱社区的鲜活教材;中山港社区得能湖香山书房由区书法协会牵头打造书法特色主题,通过书架、玻璃围栏及空白墙面等载体,展示优秀书法作品、书法家生平介绍及书法艺术知识图文,让读者在墨香与书香的交融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海滨社区香山书房由区集邮收藏爱好者协会支持打造邮票特色主题,通过书架、空白墙面等载体,系统展示2024年度重要邮票及相关集邮知识,让读者在方寸之间感受邮票承载的文化历史与时代印记。

这种“文联协会+社区书房”的结对模式,让专业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既避免了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困境,更在每个社区培育起各具特色的文化认同机制。

三、打造“书香火炬”品牌矩阵,精准培育全民阅读内生动力

硬件设施筑牢基础,软件服务则激发活力。火炬高新区以“培育阅读内生动力”为核心,依托“书香火炬”品牌矩阵,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精准文化供给,让阅读从“设施覆盖”真正向“习惯养成”深化,让书香成为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风景。

在“书香火炬”品牌引领下,火炬高新区构建起“阵地—活动—服务”三位一体的阅读推广体系。以图书馆为主阵地,通过常态化活动与专题性活动相结合的设计思路,组织开展贴近市民、方便参与、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活动实现了阅读推广的精准滴灌,有效提升了全民阅读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参与度。

精心打造阅读文化品牌,构建多元立体的全民阅读生态。“博士与书”搭建高层次人才与市民对话平台,组织博士进校园、厂区、社区分享读书故事与创新历程,既让科技人才深度融入高新区人文肌理,又为学生群众开启接触前沿思想的窗口。“火炬有戏”依托东镇礼堂及各文化空间,常态化开展非遗、戏剧、朗诵等艺术展演,以“政府搭台+社会参与”模式打造周末文化盛宴,全年呈现高品质文旅融合体验。“群英汇炬”读书沙龙汇聚园区人才智慧,通过跨年龄、跨行业的深度阅读研讨,激发思想碰撞,培育城市阅读风尚。还有“小区有剧”“炬聚一堂”等经典品牌文化活动,从知识分享、艺术熏陶、思想交流不同维度,持续为火炬高新区注入人文动能,让创新文化与全民阅读相互滋养。

为打破服务时空边界,火炬高新区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联动,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云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文化服务站”,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微信小程序、分享二维码等多种形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活动预告、通知信息等精准推送给读者;更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特点,推出针对性强、方向精准的阅读活动,让服务更贴心、参与更便捷。

全民阅读的推进永无止境。接下来,火炬高新区将持续深化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以“全域覆盖、精准服务、文化赋能”为核心理念,通过系列举措,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书香城市样板,让阅读成为区域文化兴城与文明建设的持久动力,让书香浸润城市肌理,让文明之花绚丽绽放。

作者系中山火炬高新区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高级讲师。(本文为2025年度中山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中山基层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火炬高新区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为例》阶段性成果)


编辑  何淼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