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中山,因一场高规格的影视产业座谈会格外“有戏”。13日,中山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黄百鸣、张全欣、高志森、罗礼贤、李力持、钟少雄、成北泉、陈皓威8位知名导演、制片人,选择在中山设立名人影视工作室;粤港澳微短剧产业联盟授牌、一批影视相关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圆桌论坛举行……中山以一系列务实行动给出答案:在大湾区影视产业升级浪潮中,在打造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的趋势下,这座以“伟人故里”闻名的城市,正以光影为笔,在大湾区“超级片场”的坐标系中,写下属于自己的“出片”密码。

若将大湾区影视产业视为一部正在拍摄的“超级大片”,中山的地理位置堪称“天选片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中山北接广州、南连珠海、东望深圳、西承江门,紧邻深圳、香港、澳门等核心城市,毗邻南沙、前海、横琴三大国家级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影视产业链协作的“黄金枢纽”。
对现代影视工业而言,“时间就是效益”:快速响应的服化道调度、即时的后期制作支持、跨城取景的无缝衔接,中山以“1小时资源圈”破解了传统影视拍摄中“多地辗转”的效率困局。剧组既能实现“上午深圳开会研讨,下午中山片场实拍”的高效联动,也能完成素材“清晨三乡拍摄、午间横琴调色”的跨城流转。在“时间成本”这条“黄金赛道”上,中山有着自己的“加速度”。深中通道通车后,更让这种“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加速释放,成为湾区剧组“优选落地”地。

中山的“出片”底气,不仅在于地理的“硬支撑”,更源于文化的“软实力”。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影视文化百科全书”:这里走出了中国电影先驱阮玲玉、导演郑君里、摄影师黄绍芬、水墨动画创始人特伟,他们的镜头曾点亮中国电影的星空;这里诞生了孙中山、郑观应、吕文成等文化巨匠,他们的精神遗产与艺术基因,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
更珍贵的是,中山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场景红利”的实践,让“千年文脉”成为影视创作的“活的片场”。中山拥有形式多样的全域片场——孙中山故居的历史厚重感、中山影视城的多元场景覆盖(累计吸引近300部影视剧取景,涵盖历史正剧、武侠传奇、都市情感等多元类型)、南洋骑楼的烟火气、五桂山的山水秘境、制造业工厂的现代感……从南朗街道茶东村陈氏宗祠到神湾镇磨刀岛,从孙文西路步行街到石岐街道岐江桥,这些场景为《湾区儿女》《破冰行动》《狂飙》《暗格里的秘密》等热播剧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中山更将影视产业纳入“文化兴城”战略一体规划,并写入《中山市文化发展“十五五”规划》,让文化资源与影视产业深度融合,为“出片”提供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中山的“出片”野心,更体现在对政策的精准承接与产业的系统布局中。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将是掀开中山影视产业新一轮变革的序幕。在广东省“影视产业15条”“推动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东风下,中山迅速将“顶层设计”转化为“施工图”:通过设立文艺精品专项扶持资金,推出“前期扶持+后期奖励”双轮驱动机制;对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等重要奖项的作品给予奖励,最高实现1:1配套扶持;更以“影视+文旅”为抓手,将中山影视城升级为“创作-拍摄-制作-衍生”全链条平台,推动“一部剧带旺一座城”的破圈效应。

而这一切,都深深扎根于“文化兴城”战略的沃土: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提升、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中山正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丰富的场景供给、更优质的产业生态,为大湾区影视产业注入“中山动能”。
在湾区“超级片场”的宏大叙事中,中山早已备好“剧本”、搭好“舞台”。期待不久的将来,更多“中山制造”的影视精品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镜头看见中山的美、感受大湾区的活力。毕竟,在湾区“超级片场”,中山不仅是一座“有戏”的城市,更是一座“能出好戏”的城市。
编辑 何淼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