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体教融合:以三级联赛为支点筑多品活力校园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康红兵 发布:2025-07-27

7月的中山热浪翻涌:省中运会游泳赛场“中山小飞鱼”李依频勇夺3枚金牌;西区铁城小学篮球队问鼎全国小学生篮球联赛南区U10组冠军;东升高中棒球队摘得2025年广东省青少年棒球锦标赛甲组和乙组冠军并荣膺团体总分第一名——这些闪耀的奖牌背后,是中山300多所体育传统特色校共同构建的体教融合生态。

省中运会武术赛,中山选手正在进行集体基本功比赛。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近年来,中山打破体育与教育的壁垒,以健康为落脚点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构建市—镇—校三级联赛与“一校多品”特色项目,全面推进体育强市与健康城市建设,形成“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的中山体教融合新样板。

三级赛事体系:
打造体育人才成长的畅通路径

作为全省唯一实现教育与体育部门合并的地级市,中山以赛事为切入点、以学校为着力点、以健康为落脚点推进体教融合,全面规划竞技体育发展蓝图。

723日下午,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女子高中组400米栏决赛中,中山市代表队选手林韵滢以10152的优异成绩勇夺冠军。 记者 缪晓剑 摄

经过多年的规划布局,中山的竞技体育已形成跳水、攀岩、棒垒球、游泳、篮球、排球、自行车、田径、武术、摔跤、跆拳道等优势项目。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已逐步形成以市体校为主阵地,联合办队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示范校为辅助,同时吸纳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等社会力量的 “四位一体”培养体系。

“我们为青少年打造了一个从班级擂台到全国舞台的晋级通道。”市教体局竞技体育科科长况亮介绍道。中山市参照“U系列”赛事体系,分学段建构小、初、高三级赛事阶梯。围绕“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两小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田径、游泳等普及度高的项目,通过学校举办的“体育节”“校运会”等校级体育赛事,以及镇街层面的“镇(街道)运动会”“联赛”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竞技平台。中山市每年举办超过40项市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2024年更是增至44项,参赛人次超过3万,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人才贯通培养渠道。

省中运会羽毛球赛决赛,中山队凌浩航与郭芷慧在羽毛球混双比赛的决赛中。记者 缪晓剑 摄

中山还通过镇校联动打造“体育IP”。以东升高级中学为例,该校组建了中山第一支棒球队,如今不仅在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中取得三连冠的佳绩。,还为国家和省市级棒球职业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三级联赛不是淘汰机制,而是成长阶梯。”况亮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特色矩阵:
一校多品,激活区域体育基因

走进东区朗晴小学,网球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中山纪念中学庆龄堂(体育馆)内,男排运动员正为省中运会做最后冲刺;火炬开发区博凯小学绿茵场上,足球小将正凌空抽射,展现他们的风采……

718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竞赛-预赛在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举行。记者 缪晓剑 摄

在中山,体育早已超越运动范畴,而是一种深入校园的文化基因。301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深挖自身优势,精准定位,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矩阵,篮球、足球、排球、棒球、武术、健美操、游泳、定向越野、花样跳绳等特色体育如烂漫山花,装点着五育并举的教育画卷,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中山市实验小学以“健康第一”为理念,构建“4+6”体育课程项目结构,把游泳、足球、篮球和武术列为必修项目,把攀岩、轮滑、射箭、击剑、羽毛球、乒乓球列为选修项目,供学子们自由选择。学校更是以学年为周期,策划了竞技、拓展、展示三大类校园体育赛事,实现“周周有比赛,人人可参与”的体育氛围。

作为中山市基础教育的核心力量之一,中山市第一中学在本届省中运会田径比赛中成绩斐然。学校建立了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广泛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每年都会举行春秋两季学生运动会。“我们的运动会,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各占50%。” 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杨炎深介绍道,集体项目如跳大绳、往返接力跑等,强调全员参与,个人项目则以竞技类为主,鼓励有运动特长和运动兴趣的学生展现自我风采。在这里,体育是每位学子的“必修课”。

724日,省中运会田径比赛女子初中组1500米比赛在兴中体育场举行。记者 缪晓剑 摄

中山纪念中学男子排球队是广东省的中学生男排劲旅,曾代表中山市参加广东省各类青少年比赛和中学生比赛,多次获得全省前3名,累计斩获中山市高中排球锦标赛男子冠军共20次。

东区朗晴小学选择足球、排球作为体育特色项目,每年都会举办班级足球赛和排球赛。“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在成长中享受运动的快乐。”体育教师温刘军说道。

体教融合创新: 
中山少年闪耀国内外赛场

中山还创新实践路径,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热情。首创“天天动起来”全周期运动模式、“全科体育”教学模式和“社区学校”假期托管模式,让体育不再是课程的“配角”,而是激活学生全面发展的澎湃引擎。

成效直观反映在健康指标上,全市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29%提升到2024年的74%;体质不断增强,体质合格率达99%以上,近视率较2020年下降约5.6%(国家目标为每年递减0.5%),肥胖率亦逐年下降。

724日,女子初中组1500米比赛在兴中体育场举行。记者 缪晓剑 摄

中山体教融合战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更为广东省队及国家队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苏炳添、梁文冲、梁锐基、陈艺文等均从中山起航,走向更广阔的竞技舞台;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上,9名中山籍运动员勇夺6金2银,展现了中山少年的风采。

在校园特色体育方面,中山同样成果显著。东升高中棒球队代表国家出征,斩获亚洲杯第二、世界杯第五的成绩。中山纪念中学攀岩队在国家锦标赛上为广东赢得6枚金牌。中山一中学子两度在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打破男子4×100米接力纪录,勇夺冠军。


编辑  何淼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定了!事关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9723人浏览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