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空中尖兵”硬核出击!科技赋能破解防汛“三断”难题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应急管理 发布:2025-04-28

4月21日,一场聚焦防汛抢险救灾的实战大考——广东省“粤防-2025”综合应急演练在韶关市震撼开启。中山市应急管理局组建的中山市无人机应急救援保障大队携尖端装备精锐出战,以雷霆之势突破模拟“三断”困局,用科技力量搭建生命信息桥梁,成为演练场上亮眼的“空中尖兵”。

image.png

本次演练以极端暴雨天气为背景,模拟中小河流超警洪水肆虐、山体滑坡阻断道路、城市内涝积水成渊等情景,以及断路、断电、断通信的“三断”危机场景,涵盖会商研判、水陆空立体救援等8大核心科目,全面检验全省应急体系的协同作战能力与新型装备实战效能。

灾情侦察

无人机“火眼金睛”赋能决策

在灾情侦察环节,大队王牌装备E40H中型复合翼应急救援无人机率先升空。凭借垂直起降的“空中轻功”与超长续航能力,如矫健雄鹰般穿越复杂地形,直抵受灾核心区。高清可见光与红外相机化身“火眼金睛”,对灾区展开360度无死角扫描,实时回传的画面清晰呈现在省、市两级指挥大屏上。这些动态灾情数据,为指挥部精准调度救援力量、制定科学救援方案按下“加速键”,让黄金救援时间得以分秒必争。

突破“三断”

空中基站架起生命信息网

模拟“三断”困境来临时,E40H无人机挂载通信基站二次出征。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它迅速升空搭建起临时应急通信网络,犹如为受灾区域撑起一张无形的“信息保护伞”。这张“空中网络”不仅让前后方指挥指令实现毫秒级传递,更让断网区域的手机信号“重获新生”。受灾群众拨通电话的那一刻,焦虑情绪得到安抚,而救援人员也借此掌握了更详实的灾区一手信息,便于后续开展救援行动。

立体协同

多机联动构建救援新范式

演练现场,E40H无人机与大型固定翼侦察机、救援直升机上演“空中协同战”。固定翼侦察机高空俯瞰全局,直升机快速转运伤员,E40H无人机则凭借灵活优势填补信息盲区,共同构建起立体化监测救援网络。这种创新协同模式,让灾情响应效率大幅提升,为未来应对复杂灾害提供了可复制的“广东方案”。

image.png

事实上,这支“科技铁军”早已在实战中淬炼出锋芒。2024年韶关“4・20”暴雨、梅州“6・16”特大洪灾中,大队便凭借无人机侦察与通信技术,成功打通信息孤岛,为救援行动提供关键支撑。此次“粤防-2025”演练的卓越表现,再次印证其“召之即来、战之必胜”的硬核实力。

接下来,中山市应急管理局将持续强化市无人机应急救援保障大队能力提升,不断迭代升级E40H无人机等装备性能,探索无人机在危化品泄漏、森林火灾等更多场景的应用,深化与消防、医疗等多部门的联合作战机制,同时加大专业飞手与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全力锻造一支“听令即行、科技赋能、能打胜仗”的应急救援尖兵,筑牢防灾减灾的“空中防线”。


编辑 江慎诺  二审 黄凡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