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选择中山、看好中山?听听高新技术企业代表、人才代表怎么说→|科创一线③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付陈陈 黄靖怡 江慎诺 发布:2025-04-09
《中山日报》2025年3月31日02版焦点

3月30日,以“英才汇南粤 筑梦大湾区”为主题的2025年“投资中山”招商推介暨“百万英才汇南粤”第十二届中山人才节开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与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次活动聚焦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双引”战略,通过“1+2+N”系列活动模式,集中展现中山一流的营商环境、广阔的机遇空间、充足的产业空间与广纳海内外人才的胸怀。

为何选择中山,看好中山?
高新技术企业代表、人才代表这样说——

美国华人专家会会长,加州州立大学教授、博士王希萌表示,“中山兼具伟人故里的文化底蕴与大湾区的创新活力,是科学家‘仰望星空’与创新成果‘落地生根’的理想之地。”王希萌坦言,“中山人才23条”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给到人才的全方位政策保障,以及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与其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中山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优势,是吸引其选择中山的关键因素。

毕业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又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国际贸易硕士学位,目前于澳门科技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的潘鸿杰表示,“中山人才23条”中关于人才子女教育保障的支持,是其选择扎根的关键因素:“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这一政策让我能更专注地投入事业。”目前,潘鸿杰积极搭建校友网络,通过职业讲座、项目对接等活动,推动人才与中山产业衔接。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脑信息与神经康复工程实验室博士张航表示,中山宜人的气候和研究院的科研支持是其扎根的重要原因。他计划毕业后继续留院深化研究,为中山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鸿利达集团首席执行官蔡俊杰盛赞中山营商环境与深中通道战略机遇。他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将深中车程缩短至1小时,推动“双城记”迈向“同城化”,为企业整合两地资源、强化产业链协同提供关键支撑。从AEO认证辅导到研发减税落地,从人才安居保障到政企联动机制,“这些让我们坚定追加投资的信心”。

东来涂料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倧敏表示,东来技术将充分依托中山的产业与区位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为中国汽车涂料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圣奥科技董事长倪良正表示,选择中山作为企业华南总部及智能化产业基地所在地主要基于三大考量:一是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跃升为大湾区交通枢纽,有利于企业布局全球市场;二是中山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汇聚了圣奥70%以上的核心供应商;三是中山优质的营商环境。

四川鑫洋投资集团董事长余金海表示,中山优质的营商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很打动人,中山“重商赢商、政企一家”的服务理念与鑫洋集团“服务文化”和“家人文化”高度契合。未来,他们将深入调研中山城市发展需求,在推进地产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商业、酒店、服装等业务板块在中山的发展机会。

中山市莱博瑞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项目代表周纯表示,“当时也有其他地区找到我们,但中山的创业氛围,以及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创业背景,吸引我们最终选择了中山。”周纯还提到,中山出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相关支持政策,不管从服务还是融资方面,都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市科技局举办多场人才交流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广泛吸引人才助力“百千万工程”,中山市科技局在第十二届中山人才节期间,通过举办“2025年科技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山行”、组织人才需求单位参加“香港汇智·粤港人才嘉年华”等多场人才交流活动,搭建人才双向交流桥梁,以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山科技创新发展。

3月30日,作为人才节的活动之一,市科技局精心策划组织了以“英才汇南粤·筑梦大湾区”为主题的品牌活动——2025年科技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山行。活动邀请了来自港澳台、欧美等地的20多名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参加,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通过实地考察、项目路演、座谈交流等形式,共谋中山科技创新合作新机遇。活动首站参观了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和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实验室,深入了解中山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平台建设与成果。

‌3月29日至30日,‌‌市科技局还积极组织包括大洋电机、太力科技、万汉制药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赴港参加‌“香港汇智·粤港人才嘉年华”活动。活动吸引了约100家粤港企业及海内外约2万名‌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学子参与,覆盖了先进制造、智慧交通、新能源等多个关键领域。中山的参展单位通过成果展示、项目路演、人才招聘等方式,积极推介中山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政策,吸引了众多人才驻足咨询,并与‌多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这次活动不仅是一场人才的盛宴,更是大湾区企业互动、人才流动的“黄金桥梁”,为各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为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高新技术企业超2900家

科技创新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今年中山《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我市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127亿元,增长26.3%、居全省第四,投入强度提高至3.2%、居全省第五。中科中山药创院挂牌大湾区国创中心分中心,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开园启用,中广核中山科研基地投入使用。高新技术企业超2900家,3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康方生物全球首个双特异性抗体新药获批上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6.2%、居珠三角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连续三年获评全省考核“优秀”。成立中山人才数字集团,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开展人才工作。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增至80个,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达109.8万人。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