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山海情 千里协作路——广东中山·贵州六盘水东西部协作五周年实践回眸
栏目:推荐 来源: 中山农业农村 发布:2025-09-07
图片

初秋的六盘水,山风送爽,瓜果飘香。在水城区米箩镇万亩猕猴桃产业园,层层叠叠的藤蔓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翠绿的猕猴桃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果农们穿梭在田间,熟练地采摘、分拣、装箱,一辆辆冷链货车整装待发,将这份来自乌蒙山腹地的“绿色珍品”送往千里之外的粤港澳大湾区。

 

这里是六盘水现代农业的“样板田”,也是粤黔东西部协作五年成果的生动缩影。

 

自2021年中央调整新一轮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广东中山与贵州六盘水,因“珠江同源、一水相连”的纽带,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深情牵手。五年来,两地从产业、就业、消费到教育、医疗、乡村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如春风化雨,润泽凉都大地。

 

图片

盘州市·小榄组团协作共建“刺梨之乡·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带(哒啦仙谷)。

 

高位推动,山海携手共谋发展

 

中山,珠江口西岸的制造业重镇;六盘水,贵州西部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一个向海而兴,一个依山而建,因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紧密相连。

 

五年来,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多次互访调研,召开联席会议31次,开展市县乡三级互访交流 3300 余人次,有效推动协作事项落地落实。中山市创新“组团式”帮扶模式,组织24个镇街以“1+7”模式组建东区、小榄、火炬区三大帮扶组团,分别结对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实现全域覆盖、精准对接。选派35名党政干部、506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六盘水挂职帮扶,带来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六盘水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东西部协作领导小组,设立8个专项工作专班,形成“市统筹、县落实、镇对接、村联动”的高效推进体系。

 

五年来,中山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8.4亿元,实施产业、民生、基础设施等各类项目 372 个,受益脱贫人口达 28 万余人;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工业园区3个;引进企业91家,实际到位投资67.34亿元;帮助解决就业83381人次。

 

图片
粵黔协作铝产业集群。
 

水城经开区铝产业集群发展,便是中山市与六盘水市紧密协作的最好见证。通过实施“1+3+N”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即以电解铝为基础,延伸发展棒材、板材、线材及铝加工关联产业,成功引进中山裕丰电器、阿斯迪电器、九利九五金电器等铝产业链关联企业 20 家,到位资金 8.5 亿元,助力水城铝制家居产业集群获“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

 

2024年铝产业集群产值突破 130.32 亿元;2025年上半年完成工业产值70.5亿元,百亿级铝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为构建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赋能,打造“凉都三宝”产业链

 

在中山帮扶下,六盘水聚焦“凉都三宝”——猕猴桃、刺梨、茶叶,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五年来,中山累计投入协作资金 3.8亿元,重点支持基地建设,助力建成高标准丰产猕猴桃“吨产园”6 万亩、刺梨“千斤园”26.8 万亩、茶叶“万元田”3 万亩,带动 2.7 万户脱贫群众增收。六盘水“两园一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得到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图片

水城区宏景茶叶种植基地。

 

在水城区,中山投入5780万元支持米箩镇猕猴桃产业园基础设施升级,建设冷链仓储、精深加工和特色营销等全产业链。如今,水城红心猕猴桃已进入广东农产品批发市场,并通过“贵粤荟·中山馆”走进社区超市,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图片

水城红心猕猴桃产销两旺。

 

在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天富刺梨产业园内金果满园。中山小榄组团协调790万元资金,帮助建设刺梨初加工生产线和冷藏库,补齐产业链短板。如今,在粤黔协作持续助力下,横跨3个“枢纽乡镇”、9个“节点村”的盘州“刺梨之乡·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特色带上,种植刺梨3.12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并成功创建省级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图片
盘州天富刺梨园。

 

品牌是产业腾飞的翅膀。2023年,岩脚面成功通过“圳品”认证,成为六盘水首个获此殊荣产品。大畅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植富介绍,企业获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实施岩脚面加工厂改扩建项目,生产能力从原先七八千吨跃升至一万五千吨,为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中山帮扶下,实现生猪直供港澳,成为六盘水首家出口港澳的本土企业。“这不仅是订单,更是信任。”公司董事长王金涛说,“中山帮我们打通了通往国际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六盘水15家企业与中山单位共建13个直采基地,年采购额达1.51亿元。创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帮扶体系,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协作模式。依托“贵粤荟·中山馆”“水城羊肉粉”“水城春广东品鉴中心”等展销平台,以及 59 家入驻“832 平台”的企业,推动六盘水农特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进行销售。

 

五年来,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 3502.26 万元,组织 320 余家企业携带 1000 余种产品亮相广交会、深圳跨境电商展、“黔货出山·八仙过海”等粤黔协作帮扶促消费活动,累计向东部地区销售农特产品 32.45亿元。

 

就业增收,拓宽老百姓“致富路”

 

“楼上安居、楼下乐业”,这是水城区红桥街道鱼塘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真实写照。在社区内的帮扶工厂——六盘水蓝水内衣厂里,30多名搬迁家庭妇女正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赶制一批服装订单。“以前在广东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搬迁户张大姐笑着说。

 

五年来,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帮扶车间 41 个,帮助 800 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创新“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模式,累计建立“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15 个,吸纳 7930 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人口 1087 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山与六盘水联手打造“凉都护理工”“鸿运来家政”等劳务品牌,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贵州工匠”等技能培训。在钟山区金盆乡,村民杨小菊通过“南粤家政”培训,掌握了专业的母婴护理技能,如今在城里当月嫂,月收入超6000元。

 

图片

“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在六盘水举办。

 

家住六枝特区木岗镇的徐国凤,骑车十来分钟就到位于木岗园区的贵州黔塑包装有限公司上班。她负责高速普通圆织机操作,月工资五六千。该公司正是中山市援建、改造的就业帮扶车间。目前,公司车间带动了8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

 

五年来,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6.48万元,通过“点对点”专车输送、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贴等措施,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7.67 万人,其中脱贫人口 5.77 万人。共同培育“凉都护理工”“鸿运来家政”等劳务品牌,带动 5208 名群众就业;开展东西部协作就业培训 201 期,培训农村劳动力 7422 人(其中脱贫人口 3295 人)。

 

民生共筑,绘就和美乡村新景

 

秋日的盘州市竹海镇上坎者村,青山环抱,庭院整洁。村党支部书记张清跃指着村口的新建化粪池说:“以前污水横流,现在家家户户污水入池,环境大变样。”2024年,中山投入300万元支持该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新建大小化粪池52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借鉴广东“百千万工程”经验,六盘水启动78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建设。中山29个村、27家企业、16家社会组织与六盘水105个村结对,开展“村村共建、企村联动”,让协作力量直达基层末梢,激发基层活力。

 

教育医疗是民生之本。两地48所学校“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覆盖全学段。借中山理念,实施“中山名师走进六盘水”项目,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四同步,助力教学提升。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项目学校——六盘水市八中高考本科上线率从2022年的65.03%提升至2025年的88.06%;助力六盘水市二中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多所中学升创省级示范高中。

 

图片

中山市援教教师冯海香辅导学生。

 

两地37家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中山派99名专家支援,对水城区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提升诊疗能力。投入协作资金助力水城区人民医院创建急诊急救“五个中心”,创伤中心成为国家级建设单位,获批省、市级重点专科7项。在中山博爱医院协助下,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通过验收,2025年3月迎来全市首例试管婴儿分娩。

 

图片
中山市“组团式”帮扶医生正在手术。
 

社会帮扶暖人心。动员各方参与协作,形成多元合力局面。五年来,中山各界累计投入1.13亿元,实施公益项目,资助困难学生5200余名,让温暖的力量在山海之间传递。

 

五年山海情,千里协作路。从产业合作到就业帮扶,从消费协作到民生改善,从城市互动到乡村发展,中山与六盘水的对口协作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在六盘水大地上激荡起协同发展的澎湃浪潮。

 

未来,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山海情”,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奏响共同富裕的时代强音。

 

编审丨陈小倩、廖志高

审丨梁林林

终审丨杨志恩

(本文来源:粤黔山水情)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