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医护团队新开展了一项中医特色疗法--穴位埋线疗法,该疗法适应症广泛,安全且副作用小,深受医患欢迎。
今天,跟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穴位埋线疗法”吧!
什么是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结合了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中埋入可吸收的线体(如羊肠线),利用线体在体内逐渐被吸收的过程中对穴位产生持续、柔和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上可治疗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慢性、顽固性疾病,效果显著。在精神科领域,国内多家精神卫生机构均有穴位埋线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等代谢综合征,治疗焦虑、抑郁及失眠等精神症状的临床报道。
穴位埋线疗法的作用机理:
1.中医作用机制:留针及埋针效应,延长了对穴位的刺激时间,从而增强了治疗效果;协调阴阳及平衡脏腑;通经活络及平调气血;补虚泻实及扶正祛邪。2.西医作用机制:恢复神经功能,调控神经反射;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局部循环;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减少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因子,改善机体代谢。
埋线的适应症:
1.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2.神经系统疾病 :癫痫、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等;
3.精神科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焦虑、抑郁等;
4.骨科疾病:颈椎病 、腰腿痛等;
5.皮肤疾病:银屑病、 白癜风 、痤疮等;
6.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等;
7.内分泌疾病:肥胖、甲亢等;
8.耳鼻喉科疾病:鼻炎等;
9.生殖泌尿疾病、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妇科疾病(月经不调)、风湿免疫疾病等。
穴位埋线禁忌症:
恶性肿瘤及血液病患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严重胃出血的溃疡患者;过度消瘦,营养不良者;由糖尿病及其他各种疾病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吸收和修复功能障碍者;妊娠期、哺乳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条件,防止感染。埋线后局部可能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通常是正常现象。埋线后6-8小时内局部禁沾水,不影响正常活动。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期时期尽量不埋线。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总之,穴位埋线疗法因其操作简便、见效快、创伤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时间紧和害怕针灸痛苦的人群。此外,穴位埋线疗法还可以用于美容、减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编辑 陈彦 二审 谢琼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