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镇侨史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3-07-03

大涌镇的华侨历史源远流长。自南宋景炎元年(1276)始,不断有大涌人远涉重洋。新中国成立后,大涌地区旅外华侨人数2259人。改革开放后,祖国日益强盛,不少国家放宽移民政策,1980-2005年,批准出国、往港澳定居的乡亲有2496人。截至2000年,大涌镇户籍人口与侨居国外和港澳台同胞人口比是1:0.997。

大涌镇华侨在世界各地侨居谋生,从事农耕、采矿、筑路等繁重劳动,受“排华”、“黄祸论”的歧视和迫害,历尽几许艰辛,忍辱负重,挣扎求存、努力拼搏,创办实业,扎下根基,涌现不少殷商巨贾、军政精英、专家学者、绅士名流,侨团领袖。在侨界颇负名望,社会影响颇广的贤达,据2004年统计有68人。


2005年5月,大涌籍侨领萧孝权(左一)、萧容庆(左二)应邀到北京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图源自大涌镇侨联会)

大涌镇海外乡亲,身居异邦情系家乡。在不同时期,对家乡经济建设、办医兴学、慈善公益、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倾注全力。民国11年(1922年),旅美华侨萧悔尘,在华侨中发动募集30万美元,返香山石岐,建设侨立公医院。青岗侨胞黄贺、黄奋邦、黄伟传等,筹集善款,回乡筑更界、道路、码头、书报亭等,并把村中私塾改为正规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旅外乡亲捐赠拖拉机、发电机组、榨油机等设备。起凤环李德文兴办全镇第一家“三来一补”制衣厂。1988-2002年,港商投资共1.1亿元,开办华洋、华泰、华裕、华祐等塑胶制品公司,为镇创汇4600万美元。2005年全镇出口总额1.13亿美元,其中侨资企业占总额的80%,为大涌镇“工业强镇”作出巨大贡献。


1987年旅港乡亲李启平捐建的大涌医院李启平大楼(图源自大涌镇侨联会)

大涌侨胞,倾情教育,热心资助家乡教育事业。1984年12月,全镇第一所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建的叠石小学校舍竣工后,至2005年底,全镇中小学和幼儿园17所,全部为新建楼房花园式校舍。华侨、港澳同胞捐资总额折合人民币2400万元,建筑面积51588平方米。为大涌镇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叠石小学开幕盛况(图源自大涌镇侨联会)

一笔笔善款的捐赠,凝聚着旅外同胞浓浓乡情,也是大涌镇历届政府、镇、村侨务部门对华侨工作的重视和努力工作的结果。未来将继续增添海外同胞的凝聚力,增进海内外同胞乡梓情谊。

素材来源:中山市大涌镇侨联会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