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有时,收获已至。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中山市正式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既是对过往中山公共文化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中山未来文化事业的鞭策。
工作累了到“阅读空间”放松,办事间隙在“图书馆之友”阅读,晚饭之后去小区图书馆坐坐,周末休息到“邻里文化家”参加阅读活动……这是中山市民的阅读日常,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图书馆,享受“悦读”时光。2018年7月,广东省中山市正式启动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篇章”由此开启。作为广东省老牌文化强市,中山本身具有良好的公共文化设施家底,近几年以项目为抓手,在全省率先构建“1+2+2+N”的共享文化空间建设模式,推出了“邻里文化家”“图书馆之友”“共享文化馆”等创新做法,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社会化。
稻田边上的书屋。 记者 孙俊军 摄
然而示范区创建虽然结束,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却没有止境。如何创造出更多属于中山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样本,给他城示范?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仍然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城市竞争力水平,既是以其经济实力、城市风貌和市民素养等来传达的,更是通过其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质告诉人们的。近几年来,国内发展迅猛的城市如成都、西安、杭州、重庆等,无一不是以其各自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内核作为驱动力,整合资源,带动城市品牌价值提升的。他们或在传统文化的活化上下功夫,或在文旅融合的创新上出新招,文化带来的流量使城市充满活力和魅力。
远的不说,且看近邻珠海,近年来珠海亮出了名人文化牌,修缮或重建香山名人故居、纪念馆、纪念公园,借助乡村振兴之机,包装、活化了一批古村落,而在大项目上,无论是珠海设计周还是珠海沙滩音乐节、北山音乐节都极大地提升了文化服务力和城市吸引力。文化从来不是割裂的存在,它与经济的发展互为表里。反观中山,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的疲态正是文化缺乏关注和投入的表象。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活力的城市,就像没有精气神的人一样,缺少生机。
实际上,文化服务的效能高低,作用大小,都与人们的文化意识程度、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路径的正确与否、社会对文化的关注程度等密切关联。只有当全社会真正重视了文化的作用,真正把文化建设当作长久之计,文化才能悄然转换为巨大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会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正面效用。
中山醉龙表演。记者 文波 摄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和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不能躺在成绩单上睡大觉,作为伟人故里,中山更要举目四望,敏而好学,发掘自身的资源禀赋,大胆创新,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公共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互相融合的良好文化治理生态,为“湾区枢纽、精品中山”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动能。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图/记者 文波 孙俊军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