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与国家现代化同频共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中山聚焦农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内容,加速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2024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连续四年“三增”;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尾水治理模式;“中山香农”区域公用品牌崭露头角;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面貌焕新;多种模式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增收。上述成绩来之不易,接下来我们要把握时与势,坚定不移解决好本市“三农”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提供“中山样本”。
一是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近年来,中山通过推广应用大型农机、培育新品种等方式实现粮食连年增产。接下来,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设备在精细化生产管理方面的优势,发展设施农业、智能农业;将幼苗育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延伸至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等领域,形成农业子产业多点开花、提质增量的局面;严格把控“中山香农”的品牌进出,进一步擦亮区域品牌,实现农产品价值链增值。
二是持续优化乡村环境。全会提出,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山贯彻落实省“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围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优化、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等系列行动,让一批乡村面貌焕新。根据全会精神,结合省、市“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我们要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分批次开展典型村建设工作;下决心围绕设施不完备、公共服务不便利、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短板对症下药,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因地制宜结合乡村特征有序发展农文旅产业,充分挖掘乡村潜在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与文化资源,借助农文旅项目实现乡村发展的同时,避免过度同质化带来的审美疲劳。
三是加强农业人力资本积累。近年来,通过与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领域的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交流学习,中山逐渐在农业生产、环境优化等方面形成“中山经验”。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将科研项目与本市“三农”深度绑定,让“三农”产业学在我市开花结果;人才选拔方面,定期将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年轻干部投放至村(社区)锻炼、工作,并将该期间的表现作为提拔的重要考察因素;市镇两级部门可围绕“三农”定期发布研究课题或组织相应的活动,助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优化“三农”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人才下乡服务和创业就业,让乡村成为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专职教师
编辑 张倩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林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