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患者李女士(化名)全身瘙痒不止,夜夜难眠,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却始终找不到病因。近日,她来到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科就诊,经过医生精准诊断,最终被确诊为患有罕见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经过系统治疗,目前李女士瘙痒症状消失、肝功能趋于稳定,重新获得安稳睡眠。

两年里瘙痒严重
无法入眠
从2023年到2025年,李女士的肝功能指标反复波动,皮肤瘙痒日益严重,症状在夜间尤其加剧。近日,李女士来到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蔡遐的诊室求助。
“这两年,没有一夜能睡个好觉。”在就医时,李女士卷起袖子,手臂上布满抓痕。她告诉医生,在患病期间,她曾多次就医,并被诊断为“慢性肝炎”,但常规的简单护肝治疗效果不佳,病因始终难以明确。
蔡遐医生仔细翻阅李女士历年的检查资料后发现,她曾于2024年,在外院被查出“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CT提示出现“肝硬化”趋势,结合这两项关键因素,蔡遐敏锐意识到,李女士可能患有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该疾病属于罕见病之一。
随后,李女士入院并接受肝活检。她的肝活检病理结果显示:“G2S4,中至重度炎症、假小叶趋势,小胆管损伤、管周淋巴细胞浸润”。最终,她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伴早期肝硬化趋势。
据悉,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罕见病,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慢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
“这个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长期积累引发肝细胞损伤,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蔡遐介绍,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在更年期女性中尤为多见,该疾病的发病率男女比例约为1:9,患者常有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疲劳乏力、黄疸、肝区不适、干燥综合征等。其中,皮肤瘙痒通常是首发症状,在夜间加重;疲劳乏力程度较重,休息后不易缓解;黄疸表现为皮肤、眼睛发黄;肝区不适表现在右上腹隐痛、胀痛;干燥综合征表现为口干、眼干等。
明确诊断后,蔡遐医生团队为她制定了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使用熊去氧胆酸从源头改善胆汁淤积,配合抗组胺药物控制瘙痒,同时开展抗纤维化治疗,并辅以睡眠指导和心理疏导。
治疗不久后,李女士的瘙痒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指标也逐渐稳定。更让她欣喜的是,两年多来,她终于能一觉睡到天亮。
近日,前来诊室复诊的李女士气色明显好转。她还带来了一面写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向医生表达内心的感谢。

市民如果出现相关症状
应尽早到肝病专科就诊
据悉,李女士辗转求医的经历,是许多疑难肝病患者就医过程的缩影。
蔡遐介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免疫学特点方面,体现在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M升高;肝功能指标方面,是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可伴有ALT、AST升高;影像学检查方面,体现在超声、CT等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胆汁淤积;肝活检病理方面,体现为累及小叶间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
“这个疾病起病症状很隐蔽,主要表现为乏力疲劳、皮肤瘙痒,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偏高问题,容易被认为与熬夜、劳累或者脂肪肝相关。”蔡遐进一步解释道,在肝功能检查过程中,非肝病专科门诊的医生可能较多关注常见的肝酶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而与胆汁淤积的指标相关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通常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因此,这个罕见病不容易被诊断出来。
因此,蔡遐提醒市民,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疲劳,尤其伴有肝功能异常,应尽早到肝病专科就诊。“很多疑难肝病症状隐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
编辑 王帆 二审 徐钧钻 三审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