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载的“老哮喘”竟是罕见病!生物靶向治疗助患者重获新生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蔡伟强 梁锦光 发布:2025-08-14

70岁的梁伯被“老哮喘”折磨近30年,辗转求医却不见好转。直到2025年,医生才揪出幕后真凶——发病率不足百万分之一点三的罕见病。在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医生团队的生物靶向治疗,两个月后,梁伯终于摆脱了气喘的困扰,他难掩激动地说,“我终于活过来了!”

梁伯给医生团队赠送锦旗。(黄圃人民医院供图)

困惑:
近30载病痛缠身,多次治疗病情却加重

时间回溯到1998年,梁伯开始出现咳嗽、气喘的症状。身为乡村医生的他,起初以为只是“重感冒”,治疗后便没放在心上,殊不知这是漫长病痛的开端。

之后,他的双手反复起疹、麻木,感觉也越来越迟钝。他辗转于多家医院,先后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慢阻肺”“鼻窦炎”等,接受了多次“规范化”治疗,病情却逐年加重。

尤其到了2023年,梁伯几乎每两三个月就要住院一次,一旦受凉或感冒,就会喘不上气,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明明治了这么多年,怎么就是好不了?”梁伯和家人满是困惑。

真相:
专家联手排查,罕见病极易被误诊

转机出现在2025年3月。梁伯入住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后,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医联体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袁小玲的指导下,团队开始系统梳理他的病史。医生们发现,这绝非普通哮喘。一个个关键线索逐渐清晰: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长期异常升高;胸部 CT 显示双肺弥漫性阴影;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居高不下;还有鼻窦息肉和周围神经受损的迹象……

这些“拼图”拼接在一起,最终指向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这是一种以哮喘、嗜酸粒细胞增多和中小血管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全国患者稀少,极易被误诊为哮喘或慢阻肺。

 

新生:
靶向治疗显神威,患者重获健康

确诊后,治疗方案迅速落地。医生为梁伯量身定制了以生物靶向药物为核心的治疗方案,通过精准“狙击”引发炎症的免疫细胞,从源头控制病情。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奇迹发生了: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肺功能显著改善,手上的疹子消退,麻木感也减轻了。最让梁伯兴奋的是:“以前走400米就喘得不行,现在我能一口气慢跑1600米,呼吸顺畅,整个人像换了新身体!”

据了解,EGPA 的发病率仅为每百万人1到2例,可侵犯肺、心脏、皮肤、神经甚至肾脏,严重时危及生命。过去,治疗主要依赖大剂量激素,虽能暂时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大,且容易复发,患者苦不堪言。

如今,生物靶向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能精准识别并抑制致病免疫因子,大幅降低复发率,减少激素用量,让更多患者实现长期缓解甚至临床治愈。

据了解,梁伯是中山北部首位接受生物靶向治疗的EGPA患者。这次成功治疗,标志着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在疑难罕见病诊疗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