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产业脊梁’”深调研·佛山丨佛山制造业在数智化转型中持续跃迁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徐钧钻 李颖奇 发布:2025-05-16
2025年5月16日中山日报04版。

当传统五金模具企业遇到“链主”企业带动转型,其自主研发的机械手更适配生产线的需要,使“机械手”成为生产线的“魔术手”;当酱油酿造的百年工艺转化为“标准参数”,数字化改造让复杂的酿造工艺变成了一道简单的“方程式”;当传统纺织业遇上AI,生产线瞬间拥有了“火眼金睛”……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数字化、智能化,佛山的传统制造业在一轮又一轮技改中迭代升级,实现由“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的跨越,奠定了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超三万亿元的厚实底气。

4月中下旬,由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骨干记者组成的“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采访团来到佛山市,了解不同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故事。中山与佛山情况类似,传统制造业是城市工业版图的基本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时代,数智化转型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

中山媒体采访团走进凯硕科技公司。 记者  缪晓剑 摄

智能装备
推动产业跃升

位于顺德北滘镇的佛山市顺德区凯硕精密模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硕科技”),是佛山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潮中“先知先觉”的企业代表。作为扎根佛山的五金模具、自动化细分行业的领先企业,凯硕科技从做精密模具的国产替代开始,逐渐向智能制造的各环节延伸,成功打造了捷瞬机器人的品牌,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目前,佛山和中山的众多头部企业都是他们的长期客户。

模具是“工业之母”。在北滘镇烈士北路的厂区,凯硕科技市场中心总监李文虎首先带着采访团“穿越”到一个传统的试模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靠人手操作的传统冲床,当一个零部件经过冲床加工完成后,假如没有机械手,工人需要小心翼翼地送料和取出成品,且工人必须长时间在高噪音、高温的环境下工作。

凯硕科技市场中心总监李文虎。 记者 缪晓剑 摄

“在10多年前,我们已经意识到这样的生产环境安全性差、效率极低,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用工荒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行业矛盾越来越严重,企业的转型迫在眉睫。”李文虎介绍,凯硕科技在创业初期,主要的业务是为美的等家电龙头企业维修从海外购买的模具。随着技术水平逐渐得到认可,凯硕科技规模也逐渐扩大,后来直接为这些企业制造模具。2011年,凯硕科技敏锐地捕捉到传统生产线安全性差、效率低、招工难等痛点。在家电龙头的带动下,企业谋划自主研发机器人,期待为家电行业乃至地区的制造业赋能。

此时,面对国外引进的冲压机械臂面临成本高、编程复杂、维护难等问题,凯硕科技依托多年模具工艺积累,以其更加贴近产业、更加了解客户需求等优势,为客户量身定制了更加个性化、柔性化的机器人,曾经一度研发投入高于当年的企业营收。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公司的研发团队为顺德一家龙头家电企业自主研发的“多机连线式机械臂”成功打破技术壁垒,以每分钟转换14次的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打开了市场。据悉,该产品当时大大降低了过去企业使用国外设备的成本,还为企业获得了首个国家发明专利。

凯硕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 记者 缪晓剑 摄

“这些年我们不断推陈出新,产品日渐丰富起来。目前,我们的冲压机械手最高效率已经可以达到每分钟模内转换45次,跟随冲床的节拍和效率达到了极致。”凯硕科技科创中心总监李周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还为国内某知名家电企业量身订造了一条洗衣机冲压线。这条冲压线的技术亮点是,机械手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序和模具变化形状和大小,灵活性和适配性能走在了行业前面。李周告诉记者,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发展,凯硕科技如今的业务已包括从源头产品开发,到冲压、注塑模具与成型加工配套,再到产成品智能制造,成为“行业领先的模具制造、智能冲压与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专家”。

凯硕科技科创中心总监李周。记者 缪晓剑 摄

产业生态
反哺企业发展

回顾企业的转型历程,李周认为,既有政策引领的作用,也有客户的带动发展作用,更是企业负责人求变自强的结果。从大环境说,2014年12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并号召企业家全面向“工业4.0”进发;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和佛山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出台了系列政策,从强化财政支持、引导金融支持、深化数智赋能等多个方面支持企业工业技改,让凯硕科技看到了行业发展趋势。

“作为家电产业的佼佼者,美的等行业龙头早早布局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他们的模具供应商,当客户有转型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跟得上,不然只会被市场淘汰。”李周补充说,“数智化改造步伐没有终点,目前凯硕科技正跟随市场最新需求,不断迭代更新产品。”

凯硕科技公司的装配车间。 记者  缪晓剑 摄

在佛山这片充满创新的产业生态中,像凯硕科技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进化或直接转型的机器人企业不在少数。如嘉腾机器人和利迅达机器人等:从装备制造领域的焊接,到家电领域的装配,再到陶瓷行业的施釉……佛山制造的机器人正以“产业赋能者”的角色活跃于本地传统制造业各个领域,一条双向奔赴、互为反哺的良性循环,正在佛山机器人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间加速形成。

“技术平民化”
赋能中小企业全面转型

“与中山的情况类似,佛山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期,也存在头部企业积极性高,腰部企业跟随着头部企业转,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情况。然而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目前完全不想转的企业已经少之又少。”站在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屏幕前,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组长、佛山联通人工智能赋能运营中心总经理方桃介绍最新调研情况时如是说。

站在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屏幕前,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组长、佛山联通人工智能赋能运营中心总经理方桃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记者 缪晓剑 摄

据介绍,该中心是全省首个地市级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2024年成立后,该中心已聚集20余家人工智能应用及算力生态服务商,提供超10个行业大模型、超百种AI标准产品以及超150个可落地应用的解决方案,可调度使用算力达6000P,为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在企业场景创新赋能方面,累计已为超50家本土企业(如海天味业、溢达纺织、维尚家居和莱尔科技等)提供人工智能场景解决方案。

距离赋能中心数十公里外的海天味业同样注重数智化转型。今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海天高明工厂凭借着突出的数智化转型成果,成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酱油酿造行业“灯塔工厂”。

“这是AI赋能下的成果。”方桃说,在人工智能加持下,近年来,海天味业运用视觉AI+机器学习方式,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制曲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发白率等进行建模和判定,智能判断产品情况,有效提升产品的质量。

据介绍,传统酱油酿造需要经历复杂的工序。像制曲这种老工艺,过去需要数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不时看管,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观、闻、摸,判断曲料的变化,老师傅的手艺就是标准;现在,通过浓度、咸度、甜度等口感参数组合,成为保证产品风味的“最佳方程式”。

织布质检员、调色大师傅、面料设计师……在传统纺织业中,这些曾经依赖于丰富经验老师傅的职位,也通过AI逐渐变得“轻松”起来。位于高明区的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收集了过去10多年来的色彩数据和配方信息,通过光谱检测模型、目标检测模型等算法,有效识别染料的质量、染料溶解度、染料残留等多种状况。生产线仿佛安上了“火眼金睛”,大幅提升染色质量,降低染色成本。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工作人员登录了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的智能中心平台,看到该平台已上架超百款产品,涵盖AI模型、云、网、数、安、端等10多种产品类型,涉及硬件、API模型等多种交互方式以及上百种解决方案。方桃介绍,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采用央企投资建设,地方政府运营的模式,以服务费形式交还给承建方。中心设置了组长、副组长、平台运营主任等岗位。对于有改造需求的中小企业,平台工作人员将上门免费诊断并输出建议。而当企业使用相关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时,中心按市场化手段收费。总体而言,在该中心,无论是技术供应商选择、人才支撑,还是降低项目交付成本和试错成本等方面,全面为广大企业赋能。

2024年9月,佛山还印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佛山制造业行动方案》,提出立足佛山制造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佛山产业效率升级,产品升级,价值升级。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AI浪潮自带的开源属性,将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低成本实现智能化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技术爆发带来的创新平民化,也可为小团队、小企业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三龙湾智算中心。 记者 缪晓剑 摄

方桃说,“人工智能+”并非大企业的专属特权,广大企业只要找准应用场景的“小切口”,同样能实现发展质的飞跃,“我们的定位是让佛山企业寻求人工智能场景解决方案如逛超市一样方便,企业使用算力资源像使用水电一样轻松。”

>>>记者手记<<<

“政企协”三方协同发力
为中山“人工智能+”破局

与佛山的产业特征类似,中山也有广阔的“人工智能+”运用场景:34个工业大类,培育了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名单;灯饰照明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超70%;淋浴房占据全国中高端市场70%以上份额;小榄智能锁具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国每卖出5台智能锁,就有一台中山造;光学成像元器件细分领域占全国市场50%,是全国最大的光学冷加工基地之一……这些都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结合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建设经验,中山可打造一个实用管用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的服务平台,拉通政、企、协的供给能力与场景性需求。

在政府层面,可以积极通过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产业扶持基金等,鼓励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吸引人才和项目落地;在企业层面,可以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在行业协会层面,可以动员组织开展各类行业会议、论坛、培训等活动,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一起拥抱人工智能这一科技浪潮。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起飞!带你沉浸式体验中山阜沙直升机场
原创 15118人浏览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