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圃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厚重的铅衣隔绝了辐射,却隔绝不了医者对生命的执着。这里没有硝烟,却时刻上演着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护理组长龚勇林,身着十余斤的铅衣,日复一日穿梭在手术台前,用双手托起患者生命的希望,以无私的奉献诠释着“铅衣战士”的责任与担当。

生死时速:
铅衣下的生命接力
在介入科,夜间手术和急诊患者较多,病情变化瞬息万变。龚勇林始终保持“24 小时待命”状态,随叫随到,全力配合医生抢救患者。
“勇林!赶紧回来抢救!”一个深夜,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夜的宁静。那天,龚勇林从清晨一直忙碌到晚上9点多,刚到家还没来得及换鞋,就接到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紧急通知,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转身冲向医院。
急性心梗患者沈先生命悬一线。反复室颤、血压血氧持续走低。急救团队迅速集结: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厚重的铅衣让每一次按压都如负千斤,汗水很快就浸透手术服,但抢救节奏分毫不乱。当血栓堵塞的冠状动脉在导管下显影时,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医护团队轮番上阵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除颤仪一次次释放希望的电波。取栓成功、支架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历经长时间的鏖战,监护仪上终于重现平稳的波形,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中,铅衣战士用双手成功抢回了患者的生命。
“当天已经完成了5台急救手术,晚上又穿着铅衣继续作战,差点体力不支。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就是一定要让患者活下来的念头。”抢救成功后,龚勇林疲惫得差点瘫倒在地。

无声坚守:
手术室里的永不停摆
“铅衣一穿,就是战场。”这句话刻在龚勇林的工作日常中。“五一”假期,当城市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时,他带领护理团队配合完成了13台急诊介入手术。从急性胸痛到脑卒中,从肿瘤出血到急性静脉血栓,介入手术室的灯光始终亮着,从未熄灭。
面对骤增的手术量,龚勇林完善了“介入手术预约协调机制”,将心血管、脑血管、肿瘤介入等不同团队的手术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使在凌晨3点,他依然能用专业且温柔的话语安抚紧张颤抖的手术患者:“别怕,我们都在。”
铅衣压弯了他的脊背,却压不垮他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2024年10月调入介入科,他早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介入手术室里度过的。在他的努力下,已协助完成七百多台介入手术,抢救成功率显著提升。

创新突破:
助力科室发展勇担重任
作为中山北部区域中心医院,黄圃人民医院介入科承担着重要的急救任务。医院将龚勇林调往介入手术室委以重任,他迅速适应新岗位,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和专业素养。
2025年介入科重组后,开展新业务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龚勇林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他与科室负责人陈光斌默契配合,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流程。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介入手术室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手术台数快速增长。
今年2月到4月,介入手术月台数连续三个月突破百台大关。同时,他还配合临床各介入手术团队开展了ERCP下胆囊取石术、先心病封堵术、室上速射频消融、介入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硬脑膜动静脉瘘动脉栓塞术、经皮滤器置入及取出术、消化道大出血介入等10余项新业务新技术。每一项新业务新技术的成功开展,都凝聚着龚勇林和团队的无数心血与汗水,“每项新技术都是患者的生机。”龚勇林坚定地说。
在新的环境、新的起点上,龚勇林勇于担当,将责任牢牢扛在肩头。他不惧铅衣的沉重,用双手托起患者生命的希望。他是介入手术室里的“铅衣战士”,是守护生命的“隐形天使”。在护士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龚勇林以及所有奋战在护理一线的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