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000公里的雪域高原坚守!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王帆 通讯员 罗嘉慧 发布:2025-05-01

近日,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平安归来。一年前,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带着使命和责任,前往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

从日常诊疗到义诊下乡巡诊,从技术创新到技能提升,从学术交流到科普宣教……到了当地后,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的环境,迅速融入当地,他们用脚步丈量高山,用行动阐释初心,一例例新技术落地、一次次危重症抢救,他们始终保持着严谨心态,收获群众信任和赞誉,并助力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

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平安归来。通讯员供图

一年来,在平均海拔3400米的工布江达县,医疗队踏遍9个乡镇、82个村(居),守护着约3.28万当地群众,将守护健康的初心践行在1.3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

倾力帮扶
实现多个方面的“零”

据悉,在这一年里,经过倾力帮扶,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助力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实现接诊门诊患者2.2万人次,完成体检3万余人次,接诊4万人次,体检科业务量翻一番。

同时,医疗队助力该医院完成各类手术132台次,其中三级手术105台次,且微创手术就占到80%,通过精湛技术和精细护理,实现“零”术后并发症、“零”孕产妇死亡、“零”新生儿死亡、心梗脑卒中“零”死亡。

该医疗队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努力,推动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进步。医疗队创新开展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原来只能到百公里外市级医院就医的群众,现在家门口即可得到救治。

他们完成首例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一招解决患者多年顽疾;在当地首次开展自体牙移植术、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等技术,让群众笑容更灿烂;经胆囊管进入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准确清除胆总管多发结石。

一年来,医疗队开展新技术项目64项,积极推广刘氏毫火针、董氏奇穴、小针刀及筋骨针等新技术针灸疗法受到群众喜爱。

在帮扶过程中,医疗队建立预案,全员守备。他们相互配合,分秒必争,高效完成30+周早产临产孕妇的宫内转运、35周早产儿的治疗、大出血产妇的救治,以及过期妊娠、臀位妊娠产妇的分娩,完成了多例胎儿宫内窘迫、难产产妇紧急剖宫产等,合力托起母婴平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建立和完善急性创伤伤者院前院内一体化,规范抢救流程,缩短耗时,高效应对道路交通事故。

践行“当地所需,尽己所能”
为当地群众提供细致服务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局了解到,医疗队践行“当地所需,尽己所能”,无微不至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得到群众信任。

一年来,他们开展义诊活动38次,惠及群众达3900人次,发放药物价值超3万多元,开展各类医疗保障活动10次,服务人数3万人次。同时,医疗队以县人民医院创二甲为抓手,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各项医疗质量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医疗队队员顶着高反不适,翻越高山,来到海拔4200米高的牧区娘蒲乡,细致开展巡诊义诊。不辞山远崎岖,带上床铺被席,连续一周下乡到户体检。他们提前熟悉养老院老人的身体情况,在端午节义诊时,为养老院里的每一位“老朋友”送上有针对性的专属健康保障。

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医疗队努力促进当地医疗技术从“外部输血”转化为“自身造血”,做好“传、帮、带”。一年来将医疗技术倾囊相授,开展培训252次,组织各类教学查房逾百次,悉心带教当地医生6人,带出新生儿复苏团队1支。同时,还购买了2台腹腔镜训练模拟器,手把手带教当地医护进行肝脏组织缝合、打结等临床技能。并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营造共同学习进步良好氛围。

从东海之滨到藏地云端,医疗队不仅跨越3000公里的山河,更是将医者胸怀与广阔雪域的深情相拥。


编辑 王帆  二审 徐钧钻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起飞!带你沉浸式体验中山阜沙直升机场
原创 15297人浏览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