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场潜伏在体内的“疼痛风暴”,深夜里常让患者因钻心的刺痛而惊醒。
痛风应如何应对?近日,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分院医生提醒,部分患者在应对时采用了错误方法如滥用大量激素药、止痛药等,导致出现体重“飙升”、血糖升高和骨质疏松等问题,并且延误了治疗的较佳时机,正确做法应是及时就医,接受规范诊疗。
错误用药使体重“飙升”至300多斤
近来,在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分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李先生(化名),在首次出现痛风时就曾采用了错误的应对方式。
当时,李先生的膝盖、脚趾关节红得像“番茄”,疼痛感使他无法下床,随后他开始吃起了所谓的“特效药”即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和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者洛索洛芬片)的混合制剂。
起初,这些药物起到了缓解疼痛的效果,他很快就能下地走动,但随后药物效果变得越来越小。再次发作时,为了缓解疼痛,李先生开始加量服用药物。
近来,他发现自己不仅脸部“变胖”,身体后背还鼓出一块“水牛背”,体重“飙升”至300多斤。他的膝盖也肿得像馒头,无法正常行走,出行需要使用轮椅。
“李先生最开始吃的药物,虽然能快速抑制炎症、止痛,但是关节的痛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延误规范治疗,使痛风石像砂砾一样堆积在关节软骨和骨骼间,蚕食关节结构。”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分院医生张桂潮介绍。
他进一步解释,患者如果长期滥用激素药物,可能还会导致脂肪重新分布如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以及身体出现血糖升高、骨质疏松和容易诱发感染等问题,此外,长期滥用非甾体抗炎药,也会对胃肠道和肾脏产生损伤。
痛风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
张桂潮表示,现实中李先生这样的患者并非个例,根据国内相关痛风诊疗指南统计,约60%的痛风患者存在不规范用药的情况,其中80%以上在急性发作期自行服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从未使用降尿酸药物,长期滥用激素者中30%会出现严重代谢综合征,15%发展为不可逆关节畸形,因痛风石致残的患者90%以上有长期依赖止痛药或激素的历史。
据悉,痛风绝不是“疼几天就过去”的小病,而是一场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需要了解正确的应对方法。
张桂潮提醒,痛风发作时,尿酸盐结晶就像尖锐的玻璃渣扎进关节,正确的做法应是开展降尿酸治疗,从源头减少“玻璃渣”堆积,以及修复伤口和肾脏排泄功能等。
具体而言,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在就医后可短期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或NSAIDs(如依托考昔),避免长期用激素。同时,患者可冰敷疼痛关节(20分钟/次),并抬高患肢减轻肿胀。
在慢性缓解期,患者应坚持降尿酸治疗(目标值<360μmol/L),药物需持续服用3-6个月以上,停药时间需要面诊专科医生。患者应严格戒酒,少吃内脏海鲜,避免饮用或限制饮用含有高果糖浆的饮料,每日饮水2-3升。
在定期监测阶段,患者需要每3个月复查尿酸、肾功能,医生将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痛风从来不是在一夜之间就‘毁掉’关节,市民应记住真正的‘特效药’不是激素和止痛片,而是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规范诊疗。”张桂潮提醒道。
编辑 王帆 二审 徐钧钻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