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近一个月,大部分学生能顺利适应校园生活,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出现“适应不良”现象。14岁的小A开学后就状况不断,上课容易犯困,难以集中精神,晚上睡不踏实,半夜容易醒来,心情紧张不安、闷闷不乐,也不愿和同学交往,多次产生逃离学校的念头。
小A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辜负家长期待,心里常常想:“万一我学习跟不上,还怎么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我将来是不是就完了?”其实,小A的这些表现,都和 “适应不良” 有关。
什么是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是指人们面对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轻度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 ,同时也会伴随一定行为变化。研究显示,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适应不良”状态,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下滑、人际关系变差、身心健康水平降低,甚至中断学业。
除了像小A这样的情况,还有一种较为严重的表现——拒绝上学 。有些孩子会以各种理由坚决不愿意去学校,有的甚至一提到上学就情绪崩溃、大哭大闹,或者出现身体不适,比如头痛、腹痛等,但去医院检查又没能查出什么疾病。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学习压力大、和同学老师关系不好,也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此,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特别成立了 “拒绝上学综合干预中心” ,集结专业的心理专家、医生等,为这些孩子和家庭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帮助。从心理评估、家庭治疗,到制定重返校园计划,希望能帮孩子们重新找回对学校的喜爱,顺利回归校园生活。
面对“适应不良”怎么办?
允许并接纳自己的焦虑情绪
开学后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比如跟不上教学进度、和同学关系疏离等,这些短暂的不适应都是正常的。焦虑并非完全是坏事,压力下产生的适当焦虑,能让大脑保持觉醒,激发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调整期望值
有些学生在学习或人际关系上受挫后感到不适,可能是因为对学习或人际抱有过高期望,比如“只要我上学,成绩肯定就能好”“我多跟同学说话就一定能交到好朋友”。这种绝对化的认知和期待,会让学生忽略其他影响因素,过度责怪自己。用“我完成/我去做了”取代“必须成功/必须有好结果”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能减轻挫折带来的不适感。
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要理性看待外部环境的评价标准,采用个性化的学习策略。能紧跟学校要求学习固然好,但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循序渐进地学习也没错,慢节奏前进也是一种进步,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尽量在外部要求和自身学习特点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会调整情绪的小技巧
当出现紧张不安、烦躁易怒、回避人际关系或当前场景时,情绪可能在“闹别扭”了,需要我们好好关怀。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积极的自我关怀友善的自我对话
情绪和想法紧密相连,想法对身心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多给自己积极暗示,有助于调节情绪。
(1)识别自己的情绪想法,如:
-
我在担心什么?
-
我在害怕什么?
-
对于这件事,我的脑子里想到了什么?
(2)找到引发情绪的想法后,问问自己:
-
我的想法符合现实吗?
-
哪些证据支持我的想法?
-
哪些证据不支持?
-
如果是我的朋友有这样的想法,我会和TA说什么?
-
这样想,对我有帮助吗?
-
除了可以这样想,我还可以怎么看待这件事?
经过觉察反思,看看想法是否改变,新的积极想法是否带来不同的情绪和结果。
正念放松法
通过想象唤起宁静、放松的舒适情境和体验,减轻内心紧张和焦虑,集中注意力,增强愉悦感和自信心。选择舒服的姿势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通过腹式深呼吸放松身体。
撕碎负面情绪
利用具有仪式感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把对人、事、生活等的不满写在纸上,闭上眼睛充分想象负面情绪带来的烦恼,然后把纸撕成碎片,扔到垃圾桶里,告诉自己:“它们(烦恼)都被撕成粉碎了,别再来纠缠我!”
温馨提示:如果适应不良持续时间长,或者已经影响到日常学习生活,一定要及时到心理专科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系统的评估和治疗。“拒绝上学综合干预中心”为大家提供专业支持。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