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并持续刺激这些穴位。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温阳利气、驱散体内寒邪、调节脏腑功能,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人体正气、增强免疫,起到“既病治病,未病防病”的功效。穴位贴敷疗法具有适用范围广、疗效好、无痛无创伤的特点。
古籍记载《针灸资生经》:“治疟之方甚多……乡居人多用旱莲草推碎,置于手掌上一夫半两筋中,以古文钱斥之,系之于故帛,未灸即起小泡,谓之天灸。”
《太平圣惠方》:“治疗腰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
《本草纲目》:“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
适应症穴位贴敷主要用于慢性病的治疗,如: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咳嗽、肺气肿、肺心病、慢性鼻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等。
免疫系统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自汗盗汗、亚健康状态等。
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骨性关节炎等。
儿科疾病:调节免疫、增强体质。体虚易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厌食、腹泻、遗尿等。
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失眠、神经性头痛、震颤麻痹、神经性耳鸣耳聋。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乳腺增生症、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尿路感染。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卵巢囊肿。禁忌症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注意事项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固定贴敷药物。
编辑 陈彦 二审 谢琼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