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湾镇北部有一个村域面积约0.22平方公里、因其地形似枕头而得名的枕头角村,现属于外沙行政村。如果站在高处,或者从远处看向枕头角,映入眼帘的大多为低矮楼房,这些楼房的外墙大多被粉刷成白色、米黄色、棕色等淡系颜色,一如这个村庄给人的第一印象——宁静且闲适。

不为众人所知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小村庄,抗日战争期间曾是司徒毅生、梁其颖、郑吉、周增源和林仲鲁等中共党员活动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掌握了保良卡中队的控制权,打通交通线,血战日、伪军,阻击来犯之敌。1957年6月,枕头角村被广东省评划为“抗日游击区”。
革命战士机智御敌
现如今,枕头角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我们费了一番周折,辗转找到了革命战士林仲鲁的两位后人,一位是林仲鲁的女儿林展玲(排行老四),现在跟随儿子、儿媳一同居住在东升;另外一位为林仲鲁儿子林子正(排行老五),他从澳门退休后回到枕头角村养老,并在村边开办了一家稻满堂食店。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好的人,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说。”林展玲今年72岁了,因为年长些许,她与父母一同生活的时间要比其他孩子长些,因而对于父亲的故事如数家珍。闲谈时,林展玲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林仲鲁打游击战时的故事。



1942年的某一天,林仲鲁在枕头角从事秘密革命工作的消息被敌人知晓。敌人来抓他,因事发突然,来不及躲避至山林,林仲鲁只能与村民一同来到碉楼躲避抓捕。这时候,敌军放出狠话,如果林仲鲁不出来,全村的村民都要遭殃。林仲鲁为了保护村民的安全,主动从碉楼走了出来,而村民得以安全返回各自家里。林仲鲁被敌军捆绑在碉楼旁的大树上拷打逼问,威逼其承认中共党员身份并说出其他中共党员的下落。
林仲鲁任由敌人拷打,坚决否认自己是中共地下党员,并与敌军周旋。时间逐渐接近黄昏,林仲鲁观察到敌军的警惕性有所松懈,他立即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通过厨房后门成功逃到后山的茂密草丛里躲藏起来,然后利用晚上天色昏暗的时机翻越山林逃到深湾。为了躲避敌军追杀,林仲鲁辗转多个地方,以教书的身份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掌握保良卡中队
枕头角村不远处是磨刀门水道和岐江河(石岐河)的交汇处,抗战时期这里设有一个哨卡,名为“保良卡”。
1940年底,中共党员卢德耀、郑康明、郑乃行、郑玉伦等在外沙藕围租田耕种,站稳了脚跟。1941年春,地方党组织通过林仲鲁的关系,派郑乃行和吴玉麟、郑杨奇、郑玉余等4人租耕了保良卡附近的藕围60亩水田。同时,五区区委通过林仲鲁,利用其堂兄弟林章发的关系,先后派党员梁其颖和郑吉等以带枪入股的办法,掌握了国民党五区联防大队驻在保良卡的一个中队。为了便于领导,五区区委书记司徒毅生在枕头角村当挂名教师,实由郑吉代课,公开关系是舅甥关系。随后,又通过统战关系,把保良卡这支队伍归白石环十八乡的地方武装,又安插了卢少彬、郑玉伦等一批中共党员进入这个中队。保良卡成为打通中共中山本部县委和八区(今珠海斗门一带)区委乃至顺德、粤中地区的重要交通点。而枕头角村的小碉楼就是该中队驻扎的地方。
随着中山抗日游击队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五桂山区开展民主建政,在谷镇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这支队伍成为谷镇区民主政权的武装,后改编为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雪花中队,中队长郑吉、指导员郑永辉、副中队长周增源。
1945年5月9日,日军联合伪军、顽军对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发起来势汹汹的“扫荡”,周增源率领雪花中队30多名战士在附近的南龙阻击敌人,掩护珠江纵队司令部及主力部队向丫髻山方向转移。任务完成后,周增源率队向铁炉山转移隐蔽,但在菠萝园遭遇日军,与敌激战,终因敌众我寡,周增源等30多名雪花队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老区故事历久弥新
曾经的战争痕迹无处可觅,现如今,枕头角已经迎来了全新的发展。
每逢节假日,枕头角碉楼总能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观摩。这里,曾经是林仲鲁与村民们躲避抓捕的地方,也曾经是村民们用于防卫及抵御贼匪的地方。现如今,它穿越历史而来,自2021年6月份装饰一新后,成为当地党史学习教育好去处。



碉楼外墙残留的弹孔依然显眼,与周围风格各异的崭新民房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从碉楼正门后沿着阶梯往上探索,发现枕头角碉楼内一共三层楼,每层楼都做了不一样的布置,或摆放了物件,或贴有历史宣传资料。走到最顶楼参观,还能看到射击孔内架有“迷你”炮台,生动重现了旧时碉楼的进攻、防御用途。
从枕头角碉楼走出来,一路往村口方向行走,可以看到沿途绿树环抱,高大的树木枝繁叶茂,如同一把天然的绿伞,为来访者洒下一片阴凉。不到十分钟,我们便来到了枕头角村的公共活动场所,公共洗手间、篮球场、锻炼器材、党建活动中心等,各类公共设施应有尽有。
时代变迁,曾经的革命老区“蝶变”为和平年代的红色教育基地。每逢周末假期,前来参观的市民群众络绎不绝,现如今,这片革命老区已经肩负起了新的使命任务,将在新时代发挥它独有的作用。
( 陈伟乐、赖景行对此文亦有贡献。)
Listening to Wartime Stories in Zhentoujiao Village
Zhentoujiao village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 of Shenwan Town, and now belongs to Waisha administrative village.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220,000 square meters, it was named after its pillow-like landform. Standing high, you will see many low-rise buildings. Most of their external walls are painted in light colors such as white, beige and brown, in accord with the first impression of this village—being quiet and leisurely.
It is this small village that used to be the place where CPC members such as Situ Yisheng, Liang Qiying, Zhen Ji, Zhou Zengyuan and Lin Zhonglu were stationed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931-1945). They managed to control the Baoliangka squadron,get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lines, fight against the Japanese and puppet troops, and block the invading enemy. In June 1957, Zhentoujiao Village was appraised as “Anti-Japanese Guerrilla Area" by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英文翻译:《中山画刊》)
编辑 王帆 二审 黄启艳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