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皮肤真菌病,是真菌侵犯皮肤表皮、毛发 和指(趾)甲引起皮肤、毛发、指(趾)甲病变的传染性疾病,可以表现为头癣、体癣、股 癣、手足癣、甲癣、花斑癣等。病原体多数是由毛癣菌、小孢子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等。
实验室检验可以辅助浅部皮肤真菌病的诊断。临床上用于浅部真菌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有:真菌涂片检查、真菌培养、免疫学检测等。其中涂片检查法是临床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出报告。
真菌涂片检查,是实验室的基本方法。刮取病变部位皮屑、甲屑、毛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相应的试剂处理后,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中有无真菌孢子真菌菌丝。真菌涂片检查常用的有KOH湿片法和荧光染色法。
荧光染色法,较KOH湿片法更灵敏更特异,同样是快速,却有更高的检出率,是越来越多临床实验室使用的方法。
荧光染色法,遵循的是免疫学和荧光显色原理。先使用被荧光剂标记的β-葡聚糖抗体,与真菌细胞壁上的β﹣葡聚糖抗原特异性结合,快速特异地荧光标记各类样本中存在的β﹣葡聚糖成分。在紫外灯的激发下,结合了标记抗体的真菌会发出蓝色荧光。[1]检验人员通过荧光显微镜,快速定位这些荧光物质,通过观察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真菌。
荧光染色法较KOH湿片法有明显的优点。荧光染色后真菌呈蓝色荧光,与背景反差明显,更便于观察真菌的结构,提高了检出率;据国内实验室研究数据显示,荧光染色法对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糠疹、甲癣等的总检出率为87.72%,显著高于10%KOH 湿片法的总检出率56.14%。
荧光染色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市第二人民医院实验室主要的检测方法,提高了对真菌类疾病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精准诊断与治疗。
编辑 周映夏 二审 黄凡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