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街道综治办合照
调解一个小区业主意外身亡的生命权纠纷案件要多久?答案是24小时。
2022年10月,东区街道某小区的物业组织业主活动,一名业主在活动期间意外身亡。因事故责任双方未达成一致,家属到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反映问题。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接访后,马上安排律师对双方进行释案说理,经过律师的沟通调解后,双方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就达成和解。
这是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发挥专业律师作用及时达到案结事了的一个例子。近年来,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充分整合辖区的各种资源力量,全力当好“平安管家”,推动平安东区法治东区建设迈上新征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稳”字当头
打造平安和谐社会环境
平安,是最亮丽的底色。多年来,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牢牢把握住一个“稳”字,把政治忠诚、担当尽责体现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上,成功化解多个涉及民生的重大案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
东区街道社区综合治理微中心。
积案攻坚清零。出台《东区街道信访联席工作会议制度》《东区街道领导包案处理信访问题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深入推进信访积案攻坚清零,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工作,成功化解某制衣厂、某校外培训机构、某上市公司非法集资等10多宗重大涉稳案件。
注重源头治理。强化重点领域风险排查防范化解,定期联合街道城建、发改、人社等部门开展社会矛盾风险滚动摸排,主动排查处置各类风险隐患423宗,成功化解400宗。高标准建成街道群众信访诉求服务中心,优化整合信访受理平台、网格指挥中心、人民调解、劳动仲裁、心理服务、社矫管理、巡回法庭等服务进场办公,建成以来,街道综治信访中心共受理各类投诉案件822起,调处成功率95%。
经过全体人员的连续奋战,近年来先后圆满完多个敏感防护期安保维稳工作。
●公益律师服务
让群众维权更方便
近年来,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法律服务资源,让公益律师进驻信访中心,为群众提供诉前接访、调解、诉讼一条龙法律服务,让群众维权更方便更省心。
2022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落地,一些校外教培机构面临转型、调整,由此引发孩子求学、家长退费等群体性纠纷。
当时,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接到了多个家长投诉退费的案件,考虑到案件量大、涉及面广、家长诉求一致,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组织同一案件的众多家长与专业律师进行对接,在律师的帮助下,案件得到快速调解结案,让维权家长省下时间与金钱,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据了解,由于不少当事人的法律水平不高,他们在信访的时候,往往连自身的真正诉求也说不清,这给案件调处带来了困难。基于这种情况,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专门安排专业律师进行诉前接访,为群众解答法律知识,助推信访矛盾化解。
“香山法苑”专家开展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务。
全省首家“无人律所”落户东区,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目前,东区街道已成立5个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并形成以专业律师和行业专家为主的调解力量。打造了“香山法苑”法治建设品牌,引进全省首家“互联网·无人律所”,推动法治教育、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纠纷调处等工作落细落实,以法治方式推动问题矛盾解决。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普法系列活动逾150场,参与案件调解435宗,案件金额超5000万元,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咨询达5800多人次。
●“红色管家”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我们的旧楼装上新电梯,老人出门真便利。感谢小区的‘红色管家’为我们居民办了大实事。”花苑社区的居民由衷感慨,幸福就在家门口。
上述的和谐幸福场景是东区近年来积极推动“红色管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明显成效的一个缩影。花苑社区是个老旧的小区,长期没有物业管理,多年来小区管理被居民吐槽。
为了破解管理难题,在东区街道综合治理办的指导下,该小区以党建为引领,探索“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楼长”的“红色管家”工作模式,由社区党委统筹各方资源填补小区物业服务的空白,有效解决社区内停车难、电梯安装、卫生清洁等问题,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桥岗社区“四方平台”推动小区治理更加精细。
同时,试点在物业小区集中的桥岗社区推广“四方平台”治理机制,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有效推动“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个基层治理主体融合互动;在“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的议事机制下,小区治理更加精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目前,东区已有多个小区推行“红色管家”管理模式,有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用党建力量打造成为具有高度价值认同的“红色家园”,让居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赖传洪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