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16)张发妙:以刀为笔,五星行政总厨将食材雕刻成花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7-26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萝卜、南瓜、西瓜、冬瓜、番薯等普通食材,经过厨师精湛的刀工雕刻后,一件件普通的食物变成了漂亮的花朵、人物、可爱的小动物……在中山,有一位热爱食品雕刻的厨师,曾经获得中山市职业技能大赛食品雕刻第一名,他叫张发妙。

7月25日,记者采访到了这个有着中山烹饪协会理事、五星行政总厨、国家特级厨师(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一级)、国家高级营养师、东区食文化志愿服务队长等头衔的张发妙。他身着白色的厨师服,戴着高高的厨师帽,现场表演了一只西瓜如何“开花”的。

 

阴差阳错走上厨师之路

今年43岁的张发妙,1978年出生于广西玉林容县的一个贫穷小村落,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

“我读中专时学的是财务会计专业,后来找不到相关工作没办法了才去酒店厨房当学徒。”回忆起当年,张发妙唏嘘不已。

1998年时年,20岁的他跟着同乡来到中山寻求发展,由于会计工作不好找,张发妙就从厨房打杂开始,再到给师傅打下手,“我们跟着师傅,他们不会刻意地去教你,你只能在旁边看,靠自己领悟,多听多问多留心是关键。”张发妙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向做菜的师傅学习,三五年的时间内厨艺就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后来喜欢上了食品雕刻,可是酒店里做食品雕刻的师傅很保留,连看都不给看,我就只能自学了。”张发妙表示,自己学习食品雕刻全靠自学,他买来了几本介绍食品雕刻的书籍,钻研出了自己的雕刻之路。

“把雕刻技术融合于菜品,艺术感很重要,精美的构图正是食品雕刻的关键。”张发妙认为,食品雕刻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但耐心和恒心也不可或缺。从2003年接触食品雕刻开始到现在十几年里,经过长期的练习,张发妙才达到了如今的水平,他的手上就有不少当初学习因雕刻留下的伤疤。“有一次差点割到血管。”张发妙指着左手手腕静脉上的一条伤疤对记者说。

 

张发妙现场雕刻了一个“大丽花”,他一边准备一边向记者介绍雕刻的手法与讲究。

食品雕刻分为各种花卉雕,浮雕,艺术镂空,琼脂雕,糖艺雕,大型整雕,组合雕等全套雕刻技术手法,这次他展示的是浮雕。只见他拿来一只西瓜,洗净、擦干,并拿出了一把小刀。以刀为笔,在西瓜上作起了画,只见绿的瓜皮、白的翠衣、红的果肉,被他的巧手轻轻剥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二十分钟后,一个普通的西瓜蜕变成红白绿相间的大丽花了。

希望更多人认识食品雕刻

“以前总是忙着挣钱,现在我想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从业23年,从当初的“厨房杂工”到如今的“张大厨”,张发妙可谓“草根逆袭”。现在,张发妙更想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工作之余他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

 “志愿中山累计2514小时的志愿时长,i志愿1625小时,这是我参加志愿活动的照片……”张发妙给记者展示他这几年参加志愿活动的成果:2019年12月荣获东区“最美志愿者”、2020年4月获东区“抗疫先锋”、2020年8月东区获“创文优秀志愿者”、2020年11月获得中山市“优秀青年志愿者”。

从抗疫到接种疫苗、再到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有需要时间允许,张发妙总会积极报名参与,他目前是东区食文化志愿服务队队长,食文化志愿服务队是一支以守护食品安全,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宣传食品营养健康知识,各类菜式、点心、烘焙制作为主要服务的志愿队伍。

张发妙说:“现在我更多地参加饮食健康类的志愿活动,希望能身体力行地弘扬健康饮食和食品雕刻艺术文化。”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栏目统筹/张倩
◆文+/记者 张倩 实习生 蔡华海
◆图+3、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唐益 
◆二审:彭晓剑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