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榜样(69)钟嘉盛:辞去优渥工作,在中山城中村“支教”6年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7-1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大学时去山区支教,种下了一颗热心公益和教育的种子,中山本土青年钟嘉盛大学毕业后,辞去优渥的工作,成立公益组织——中山市芊苗公益传播中心(下称芊苗),扎根流动人口社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流动儿童持续提供恒常化的社区照顾和教育支持,这样的城市支教,一做就是6年。

2021年初,33岁的钟嘉盛还获评中山市“四最”青年称号。

▎扎根社区成流动人口“好邻居”

7月8日上午9时,从中山六路进入大鳌溪,沿着沥青村道一路开到村中心的篮球场,周边环绕着几栋有年代感的建筑,分别是大鳌溪学校、大鳌溪幼儿园,还有原老年活动中心,芊绘坊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就在二楼。钟嘉盛在门口,和同事们等待孩子们的到来。

年龄不一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到了二楼,自觉排队,用洗手液洗手、签名,有俩姐弟坚持吃完甜筒冰淇淋才进来。显然,孩子们是这里的常客了。陆续进来十多个孩子,都是晒得黝黑,很多孩子脚上穿着拖鞋,“不少都是兄弟姐妹一起来,父母上班,就让大的带着小的来。”

钟嘉盛简要介绍了当天的课程就就闪到一旁,由另一位同事给孩子们“上课”。说是“上课”更多是像玩耍,击鼓传花、认识传统乐器、手绘制作等,孩子们乐在其中。

楼下一位邻居带着3岁的宝宝来“串门”。这位“90后”的妈妈叫赵婷婷,湖北黄石人,丈夫做小生意,她负责带孩子。做家务脱不开身时,这里成了临时“托儿所”,“孩子哭闹了,这些姐姐带着他下楼,回家跟我打个照面,又带回去,帮了我不少忙。”在她看来,这里就像邻居家,工作人员学历还高,懂得和孩子相处,“把孩子送到这来,放心。”

成为流动娃身边的“好邻居”,钟嘉盛和同事们花了6年时间。

他回忆,刚入驻的时候,大家可没现在这么“友好”。“因为不了解,更多的是质疑。”租下这栋空置的二层小楼,改造为图书室,增加了绘本和图书,周一到周六开放,孩子们在每天放学后和周末有了一个好去处。钟嘉盛还利用举办户外活动的机会,向村里的流动人口宣讲,介绍机构能为他们做什么。

365天的“长情”陪伴,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来到了这个“宝藏”地方,目前已有儿童会员就有550名,很多孩子读完小学,会转学回老家继续读书,“有时,寒暑假会看到他们,成了小候鸟。”

▎6年“长情”陪伴为孩子打开一扇窗

环顾四周书架,没有过于陈旧的书籍,大多是科技、百科、文学、绘本等,符合儿童特点。这些图书都是精心挑选过的,一部分是根据儿童教育公益机构的推荐进行采购,还有一些是捐赠,“剔除了不合适的、过时的图书,才会上架。”

除了日常开放外,暑期还有特别活动。门口小黑板上写着暑期课程,有传统乐器手绘课、纽扣画制作、折纸等手工课,还有紫马岭野餐等。

这里除了是图书室,也是机构的办公室,两者的结合,也让“陪伴”真正落在实处,只要有人上班,孩子们就可以来这里阅读、玩耍。

在他们日复一日的观察中,也发现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差距,“区别之一是家庭教育的欠缺。”这里的家长对孩子更多是“放养”,关注孩子的维度单一,主要看学习成绩。钟嘉盛和同事们的角色更像是这些流动儿童的“陪伴者”“游戏者”和“教育者”,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家庭和学校外的窗。

▎多方筹集经费想为流动儿童做多点事

图书室的墙上,挂着一副中国教育公益图谱,来自我国一家非营利性儿童发展机构彩蝶计划。“红色和绿色圈圈的,代表从事这类公益服务的机构比较多,蓝色和白色意味着待开发。”

社会组织在民间儿童教育领域中能做什么?钟嘉盛称,顺着这张图谱,可以看到社会组织能做很多,如养育、早教、表达、美育、自然、职业等。芊苗2014年底成立后第一个公益项目是“小眼睛大世界”,当时招募大鳌溪和白沙湾两个村居的一批流动儿童,鼓励他们用拍摄的方式记录生活和社区,这就是图谱中所倡导的“近社会”。“鼓励他们在社区行走、调查、发现,激发他们更好融入社区。”

2015年,芊苗申请到了中山市第二届“博爱100”公益创投大赛的项目资助以及国内教育领域资金会的资助,于是芊绘坊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就在新鳌岭社区的大鳌溪村成立了。

一路走过6年,钟嘉盛说,总有人会问他一个问题:“你们机构不是公办的,又不向孩子收费,靠什么运转到现在?”钟嘉盛说,他们比较“佛系”,机构每年运作经费靠申请和服务购买,有的来自政府公益创投资金,有的来自社区采购,有的来自教育类基金会的资助等,还有一些是企业赞助。目前,他们在一位爱心人士的赞助下,正在坦洲一个流动人口社区开展同类型的儿童服务。

能坚持这么久,在钟嘉盛看来,是因为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而他自己也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我自己做了老爸后,从事儿童教育的经历,也反哺我的小家庭。”在他看来,中山虽然是珠三角发达城市,但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依旧不均衡,他们做的事情虽然微小,却是流动儿童教育的有益补充。

▎聚合本土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城市“支教”

截止目前,芊苗的注册流动儿童会员已经超过550名(当中部分返回老家,或随父母迁移其他城市),成立6年来,芊苗先后东区、南区、三乡、坦洲、古镇、民众以及广州番禺等地方开展了超过500场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芊苗还在社区党委和团委的指导下先后成立了团支部和党支部。

作为一家小而美的公益组织,钟嘉盛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团队从一个人发展到5个全职,不少是从志愿者转化而来。机构鼓励每个人去参加培训、自我提升和进行课程研发创新,“有成就感,有自我成长空间,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团队坚持下来的原因。”

不仅如此,在芊苗的带动下,一批中山籍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到中山的城中村、社区等为在地儿童开展教育服务,自身也收获了宝贵的学习体验。他们这支队伍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VC青年”,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支教,践行“友好 野趣 多思 力行”的理念。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李玮玮
◆图+5/记者 夏升权
◆编辑:唐益
◆二审:张鹏
◆三审:蓝运良◆终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降级为黄色
12826人浏览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