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棒垒球项目开赛在即,11月10日至20日,9支队伍将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角逐2枚金牌。近日记者探营该场馆,看到工人们正对临时座椅做最后调试,场地维护、赛事流程打磨等备赛工作紧张有序推进。不少观众对棒垒球规则较为陌生,为此,记者结合场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解读,梳理出这份新手友好的规则指南,帮你轻松看懂赛场精彩。

共性基础:
两类运动的“通用玩法”
棒球和垒球本质是“攻防计分赛”,核心目标都是“进攻方跑回本垒得分,防守方阻止对手得分”,基础设定高度相似:
1. 场地与核心元素
两类运动的场地都像一个“钻石形”,四个角各有一个白色垒包,分别叫“本垒、一垒、二垒、三垒”。
进攻方从“本垒”出发,按“一垒→二垒→三垒→本垒”的顺序奔跑,每跑回一次本垒得1分。
防守方在场地内分布站位,负责投球、接球、阻止进攻方上垒和得分。
2. 参赛人员与赛制
参赛人数:两队各9名核心队员,比赛时防守方9人全部上场,进攻方每次仅1人先上场击球(称“击球手”),其余队员在场下等候。
比赛局数:均以“局”为单位,1局分为“上半局”和“下半局”,两队轮流攻防。棒球赛打9局,垒球赛通常打7局,累计得分高的队伍获胜;若局数结束平分,则加赛“延长局”,直到分出胜负。

关键规则:
攻防怎么玩?
进攻方:怎么上垒、怎么得分?
进攻的核心是“击球成功后跑垒”,步骤像“闯关升级”。正在场地内检查红土平整度的中山国际棒球中心场地管理员吴韦豪,结合赛事场景给记者举了直观例子:“击球手打到球后分好几种情况,比如最常见的‘地滚球’,就是球贴着地面跑,这时候比的就是速度——人比球先到垒包就是安全上垒,要是球被防守方先拿到并传到位,击球手就被淘汰了。”
他还指着外场区域补充:“如果是‘高飞球’,也就是球往空中飞,只要防守方在球落地前直接接住,击球手就算出局,这招特别考验外场队员的反应。但要是打成‘安打球’,比如球飞到外场没人接住,击球手就能趁机跑垒,看情况甚至能冲到二垒,这时候教练的战术指挥和球员的跑垒意识就特别重要,得判断能不能再往前冲。”
具体来说,进攻流程分为三步:
1. 击球环节:击球手站在本垒旁的“击球区”,需击打防守方投来的球。若球没打好(比如被接住、出界或没击中好球),会累计“好球”和“坏球”——3个好球没击中(“三振出局”),或击球后跑垒时被防守方先拿到球触垒,击球手就会“出局”。
2. 上垒环节:若击球成功(球落地且没被防守方立刻接住),击球手要立刻跑向一垒,成功抵达后变成“跑垒员”。之后下一位击球手上场,若再次击球成功,一垒的跑垒员可趁机冲向二垒,以此类推。
3. 得分环节:跑垒员需依次踏过一、二、三垒,最终成功跑回本垒,进攻方就可得1分。但要注意,跑垒时不能被防守方用球碰到身体(“触杀”),否则会出局。
防守方:怎么阻止对手、怎么让对手出局?
防守方的目标是让进攻方“3人出局”,就能结束对方的进攻回合(换自己进攻),常用3种“出局方式”:
接杀:击球手打出的球,在落地前被防守队员接住,击球手直接出局。
触杀:跑垒员在两个垒包之间奔跑时,被防守队员用球碰到身体。
封杀:防守队员先拿到球并踩在跑垒员要去的垒包上,就能阻止跑垒员上垒(比如击球手跑一垒时,防守方先持球踩一垒)。
当防守方成功让进攻方3人出局,上下半局就会切换,两队攻防角色互换。

核心区别:
棒球和垒球哪里不一样?
很多人分不清棒球和垒球,其实两者在细节上差异明显,新手可通过三点快速区分:
首先看球的特点,棒球的球较小,直径约7.3厘米,质地较硬,表面缝线也更紧;垒球的球则更大,直径约9.7厘米,摸起来更软,表面缝线较粗,拿在手里能明显感觉到区别。
再看投球方式,棒球投手站在“投手丘”上——这个土坡比地面高,投球时要过肩投掷,动作幅度大,球速也更快;垒球投手则站在平地上,投球时手臂从下往上挥(低手投球),动作更平稳,球的飞行轨迹也更易判断。
最后看场地大小,棒球场地更大,本垒到一垒的距离约27.4米,适合长距离奔跑和大力击球;垒球场地较小,本垒到一垒仅约18.3米,比赛节奏更紧凑,攻防转换也更快。

一句话总结看赛要点
看比赛时重点盯两个核心:
1. 进攻方:击球手能不能“打成功”,跑垒员能不能“闯过三垒回本垒”(每回来一次就记1分)。
2. 防守方:能不能快速让进攻方“3人出局”(出局数满3就换边)。
掌握这些规则,等到十五运棒垒球赛开赛时,你就能轻松跟上赛场节奏,看懂每一次击球、跑垒和得分的精彩啦!


【统筹 闫莹莹 徐钧钻】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