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中山,褪去了夏日的暑热,空气中透露着微凉。南头罐头艺术花园内,9米高的红色巨型可乐罐泛着金属光泽,赛博朋克风格的霓虹灯带渐次亮起,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地标;港口青玉立坊内,年轻的创业者们在一方小院中,毛线缠织的柔软、昆虫文创的巧思在此迸发新意;青溪路旁的老厂房披上文艺新衣,摇身变为岐创文化产业园,吸引着市民探寻工业时代的旧影与新时代的生机……
这些沉寂多年的工业空间得以焕发新生,绕不开的话题是城市更新,这也是“百千万工程”中的关键一子。这些工业遗产的改造,既单一又多元,单一的是“百千万工程”中城市更新改造不变的主线,多元的是改造后各自蓬勃多元的业态发展。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中山这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绘就出城乡融合的新画卷。

沉睡资产“盘活”为活力空间
正午时分,南头罐头艺术花园内的酒楼飘出阵阵香气,食客与游人循着味道入园,在品尝美食之余,打卡巨型可乐罐、“前世今生”照片墙、罐头仔等特色景观,快门声此起彼伏。很难想象,如今热闹非凡的园区,曾是一片沉寂20余年的工业厂房。
2023年,南头镇引入开发商,总投资1.2亿元启动广利罐头厂改造,将这片沉寂的厂房,建设成为集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网红打卡、民宿集群、饮食娱乐和社区化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今年6月22日,罐头艺术花园正式开园,吸引了超过30户商家入驻。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商家的聚集、游客的涌入,也带动了罐头艺术花园周边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保留旧厂房的“工业风”,又迎合年轻人喜欢的潮流设计的,远不止罐头艺术花园。在港口镇的兴港中路旁的老宿舍区内,“不砍一棵树、不丢一段记忆”,成为青玉立坊改造团队改造的原则。面对60多株见证工厂历史的老榕树,设计方放弃大拆大建,而是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厂黄色宿舍楼刷上夯土漆,在每栋建筑前留出一方小院,打造成居民喝茶聊天的休闲空间。
不同于传统商业体的业态堆砌,青玉立坊的定位是“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轻文旅社区商业”。2023年10月园区陆续开放时,首批入驻的商户里,既有做毛线缠织的纤云手作、昆虫主题文创的虫声,也有非遗手艺人沈蝶的瓷牧坊……业态的多样性、年轻化,让这座老厂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作为城市存量资源中的特殊存在,老旧厂房既是工业文明的物质见证,也是串联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存在。这些沉睡资产,能够借“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活化“出圈”,让它以更贴合群众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产业遗产“撬动”发展增量
作为中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工业遗产活化绝非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破解城乡发展痛点、激活全域发展动能的关键路径。它以工业遗产为支点,撬动的是土地资源效率的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了从空间更新到发展提质的跨越。
2018年3月19日,中山市匠心文化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匠心公司通过土地投标,与东区大鳌溪经联社签订《土地和物业租赁合同》,计划将一栋上世纪90年代旧厂改建为“东城里大数据科技产业园”。改造过程中,团队并没有选择推倒重建,而是在保留原厂房的主体结构的基础上,不断修复升级。
历时18个月,2019年6月22日,东城里正式开园。新园区大大提升了大鳌溪的村容村貌,使村属物业获得了增值,为近百家空置物业带来租赁商机。随后,政府也美化了鳌长公路,进一步改善了整体人居环境。村集体收入从以前工业厂房时期的180万元/年升至现在的650万元/年,增长近3倍。因为东城里,去年村集体收入增长到1300万元,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傍晚时分,港口镇兴港中路一号的“中山粥厂”热闹起来。斑驳的墙面上“团结奋发创优高效”的老口号与电厂原有的架构相映成趣,自助粥底火锅的蒸汽里,夹杂着年轻人的笑声。主理人苏剑钊是“电厂二代”,2023年,他与两位伙伴租下这座废弃发电厂,用抖音记录改造过程,单条视频最高获13万的点击量,一度达到日均客流超千人的好成绩。“我们不仅是开一家餐厅,更是想留住一些关于城市的记忆。”苏剑钊认为,工业遗产活化已然成为承载城市情感、连接代际记忆的情感纽带。
在城乡更新发展的棋局中,从来就没有废弃的棋子,只有待激活的潜能。当工业遗址的“锈迹”被创新的画笔抹去,留下的不仅是发展增量的蝶变轨迹,更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中,这些旧厂房的改造,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们也足以证明,城市更新不只是简单空间的重生,让工业的记忆在活化中延续,让城乡发展在融合中提质,或许这才是城市更新最动人的意义,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活力。
【策划】吴森林 黄凡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