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来了“合伙人”,“村社合作”丰收无忧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李鑫 见习生 周昊 实习生 邹心怡 通讯员 王红宾 发布:2025-07-15

7月10日清晨六点半,民众街道义仓路民平段的薄雾尚未散去,52岁的陈宇航已蹲在田埂上,像呵护婴儿般细心打理每一朵火龙果花,将每一颗成熟的“红宝石”轻轻拢好。他抬头对记者咧嘴一笑:“听!冷链车的喇叭在村口响起,今天又能装800斤!”谁能想到,陈宇航去年还在为火龙果10天的“生死期”犯愁。

陈宇航的“十天焦虑”

陈宇航的8亩地,是他在2015年从西双版纳“搬”回来的——当年他在西双版纳种香蕉,听说家乡搞乡村振兴,便带着一身种果本领返乡。头两年,果子长得漂亮,却卖不上价:果贩压价最低时1.8元/斤;自己摆摊日晒雨淋,一天卖200斤;错过10天销售黄金期,烂果只能喂鸡。“那时候,夜里做梦都是火龙果变红灯,一闪一闪提醒我快烂了。”陈宇航回想当年至今仍心有余悸。

“村社合作”模式让火龙果不再成为陈宇航心中的“红灯”。 记者 李鑫 见习生 周昊 摄

转折发生在2023年6月,民众供销社在助农服务方面为陈宇航的果场搭建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在2025年5月,中山市供销合作社在民众街道启动“村社合作”后,接源村便成为“001号”试点。

陈宇航被拉进微信群“供销助农直采群”,群公告直白:“本地果,从田地头价,直接配送到企业。”供销社的冷链车开进地头,过磅、套网、打冷一气呵成,6小时后他的火龙果出现在民众街道某企业员工食堂,标价5.2元/斤。陈宇航掐指一算,比以往自己销售要多赚三四成。“现在只管种好果,销售的事交给供销社!”陈宇航笑得皱纹里都带着光。


1600亩水稻“托管记”

  陈宇航的故事只是序章,距离火龙果园10公里的沙仔村,1600亩水稻田正上演“变形记”。2023年,这片田亩产250公斤,而该村的集体收入低下,令不少村民颇有怨言。2024年,沙仔村将土地“打包”给中山供销农服公司,亩产量增长至370公斤。不仅亩产增加,种地也变得更加省心。今年春耕时期,插秧机开过,泥水翻卷,一行行秧苗笔直如尺;无人机起飞,2分钟完成一亩施肥;收割机轰鸣,稻谷直接装车拉到烘干中心。“现在农忙时种1600亩也只需要5人,日常2个人就可以维护。”沙仔村工作人员林鉴明算了一笔账:今年亩产370公斤,预计村集体增收数额可观,“年底分红,家家户户都能收到‘粮票’。”林鉴明笑着说。

陈宇航的火龙果是中山“百千万工程”中“经济美”板块的生动注脚。记者 李鑫 见习生 周昊 摄

陈宇航的火龙果、沙仔村的水稻,正是中山“百千万工程”中“经济美”板块的生动注脚。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供销社的“村社合作”已经协助村委申请各级、各项相关财政补贴资金约8万元,带动本地农户153户,平均每户年取得收入1250元。此外,供销社还结合自身经营业务优势,在接源村、锦标村开展烟花爆竹合作经营项目,切实为两村村集体增加30万元收入,为村集体事业谋取更大福祉。傍晚,陈宇航的女儿回家带来一个好消息:有电商平台想请他做直播带货。陈宇航挠挠头:“我只会种地,不会直播带货啊!”女儿笑他:“爸,你就讲火龙果怎么甜、怎么种,网友爱听!”田埂上,火龙果花悄然绽放,陈宇航望着远处连片稻田,突然冒出一句:“以前愁卖,现在愁不够卖——这烦恼,我喜欢!”


编辑  何淼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7月15日零时起,员峰桥全封闭大修
13376人浏览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