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日||二马路的一碗米线(实力/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谭旭日 发布:2023-04-28

二马路的一碗米线

每次去达州出差,选择住达川区,夜里闲来无事,便邀朋唤友散步过桥去通川区逛街。在新世纪商业广场溜达,一定会到二马路154号的张记老字号吃一碗特色砂锅米线。

张记老字号大约开了十五年,一家两代经营一间小铺面,店内五六张小桌。生意之火,超出了预期。每当夜色降临,路过此店的人,大多放慢脚步驻留,品尝店里的特色酥肉砂锅粉。

这世间但凡称得上美食的,大多出自于地方特色。

达州川味美食众多,抄手,小面,火锅这样的小店,满街都是。张记老字号这样火爆的店子却少之又少。达州米线是地地道道的达州稻米制作的,口感顺滑,米线筋道。一口嗦下肚,筷子轻取上挑,顺手递入嘴中,嗦”的一声,顿觉快意人生,莫过于此。

那次,我和广州同行的朋友相约于此,各自点了一碗酥肉砂锅粉。一口下去,足以让人爱上这烟火人间的味道。上桌前驻足店家的灶台,我不敢正眼瞄,生怕店家以为我有偷师学艺之嫌。只见店家在砂锅中放豆芽、海带丝等配料,等砂锅滋滋作响,把米粉置于其中,倒入早已秘制的汤汁。五六分钟后,砂锅内上下沸腾,店家再放入一勺子灵魂酸菜。本土人喜辣喜麻,加入调制好的辣椒面那一刻,再放上一勺酥肉作码子,一碗红通通、亮油油的米线汤开始端上你的眼前。

前不久,我再去达州出差,到店加了张家美女的微信,说明来意。她倒也大方,把自己家里经营这家店的故事大致讲述了一遍。她说,每天早上九点开始炸酥肉,凌晨起床买来新鲜的筒子骨熬汤做底。酥肉讲究手法,选用上等的五花肉,讲究肥瘦各半。煎炸时,不易过老,煳了影响口感。过嫩,没有焦香味,入口平淡,难以留住客人的舌尖记忆。这率性,就是达州人的真实写照。

吃砂锅米线,讲究的是镬气腾腾。用豆芽海带打底,保证米线不直接沾锅底,避免了米线因炉火而焦煳,又能融入食物之间的独特味道。等所有配料添加完,浓缩了骨髓精华的汤汁,已浸透每一根米线当中。那味道,自然不然而喻。

在二马路扎扎实实地过一把米线的瘾。还不仅仅一碗米线,一盆盆做好的剁辣椒、榨菜、酸豆角、花生米、炸豌豆,静静地等在柜台上,任人自取。这般操作,也是煞费苦心。客人也会觉得店家良心足,自然来者不断,生意火爆。

只见店门外,一家家拿个小板凳蹲着吃的,站着吃的,那场面极为震撼,仿佛这条食街人山人海。我也这样想,只要米线的味道好,环境什么样已经没有实际考虑意义了。这里不论男女老少,都埋头专注于自己面前那碗米线,只有在米线的多少和码子的种类之间有所区别。正所谓,百口虽难调,味道最为王。

我走过很多地方,也在多家报纸上撰写美食。可谓天南地北,人生况味。每到一地,总是想尝尝当地的小吃。美食,则毫无例外讲述着一个地方的风俗、地理、风物。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元素,恰恰是窥探一个地方民俗文化的出发地。

相比之下,吃过长沙米粉,常德津市牛肉粉、湘西盖码米粉、株洲醴陵炒粉、郴州栖凤渡鱼粉,也尝过广西柳州螺蛳粉,广东陈村河粉,江西炒米线,云贵川风味则更具穿透力。

正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达州二马路154号的张记老字号吃一碗特色酥肉砂锅米线,不由得让人倾心倾味,恋恋不忘。

作者简介:谭旭日,湖南省作协会员。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系《佛山文艺》及南方+、佛山日报美食专栏等写手。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