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传统诗词中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所有人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合。中山日报社携手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与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录制“留取丹心照汗青——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系列微课,本期邀请到古镇镇曹一小学林纤老师,讲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诗中的家国情怀。“中山+”APP教育频道特别开设专题,对系列微课进行集中展示传播,供全市学生学习,让青少年在经典赏析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镜老师:林纤(古镇镇曹一小学语文老师,大学研究生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教5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担任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登楼咏怀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共同爱好,唐代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慨战争之苦,流离之悲。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慨天地之大,个人之渺小。辛弃疾会在他的词里感慨什么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词题|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是登临地点,怀古就是所写内容,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知词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他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明词意|
1.明典故
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辛词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
我们一起来看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明确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
2.探典故
词中的上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在这里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暗藏着辛弃疾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南宋的皇帝却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结果是大败而归。作者主张北伐,但他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下阙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六句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惨不忍睹。“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南宋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的“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作者自己呢?虽满怀爱国热情,可惜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使抒情达到了高潮。
|悟词情|
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辛弃疾把他满腔的浓浓爱国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义投放到全词中。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策划统筹/黄汉英 林晓洁 汤翠檀
◆视频摄制: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
◆编辑: 黄汉英
◆二审:张鹏
◆三审: 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