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1):旋转于手,转身成瓷!见证一件陶瓷的诞生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6-05

开栏语

手艺,以双手与简单工具配合产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本栏目从今日起,将镜头定格在手艺人的双手和手工艺制造的器物,把制作过程分解、说明,把近乎被忘掉的手艺连同这背后对手艺的传承、对匠心的坚持,带到大家面前。

 

陶瓷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于我而言,无论传统陶艺,还是以个人艺术创作为特点的现代陶艺,塑形如塑人,没有一环可以被轻贱。”大盛陶艺共享文化馆内,25岁的陶瓷匠人杨宁掂了掂手中的黏土,份量适中、湿度刚好,揉泥便拉开了一件陶瓷诞生的序幕。这一次,杨宁要用传统陶艺技术,制作一件表体带裂纹肌理、颜色红绿相融流动的釉彩茶罐。 

拉坯:手上功夫需要岁月锤炼

拉坯是制作陶瓷的工序之一,是器物成型的最初阶段。杨宁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通过定中心、练泥、开泥、提高等操作,如被施展了魔术一样,一堆泥料顷刻在指尖就变成了罐状的坯件。杨宁告诉我们,自己与拉坯机为伴6年,经过无数次失败才真正领悟拉坯的诀窍——“手要稳,通过指尖感受泥坯的厚薄,心要定,抛开所有杂念把注意力放在指尖。”完成上述步骤后,杨宁将晾干的泥坯放置在拉坯机转盘中央,用毛刷沾玻璃水沁润干坯,然后用火焰枪烤干,然后就能看到带有裂纹的特殊肌理集体浮现。

 

修坯:做减法的艺术

修坯工艺是陶艺成型工艺中的主导工艺,有“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之说,坯体已定型,泥巴不黏手,颜色未发白,即可修坯。其目的主要是将不平整的泥坯修成平整表面,将薄厚不均匀的坯体修成均匀的坯体,前者是为了美观,后者是为了防止窑裂,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 

“工刀平快,手劲腕力,都在一息之间,且不可逆。”找中心、修圈足、修器身,这是一段与泥与刀对话的过程,唯有内心淡然平静,坯体才能修得不偏不倚。

 

素烧:让坯体初具陶瓷坚硬的质地

所谓素烧就是把修完的坯放入窑内,不做其他处理,一般烧成温度也不会太高,在800摄氏度左右即可。素烧的作用是把已经干燥过的坯体继续干燥,让坯体表面更加坚硬,防止之后上釉的过程中坯体碎裂,提高成品率。杨宁用采用的是电窑烧制,因为电窑操作方便,而且相对来说成本更低,“素烧之后的坯体仍然可以吸水,但是浸水不会变回泥土,所以方便上釉。”

 

上釉:给陶瓷换上一件“外衣”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 

釉料的配制千变万化,配方不同釉料在高温下呈现的光产生天渊之别会有,所以一名优秀的陶瓷匠人,上釉前必须对釉料的性能了如指掌。在眼花缭乱的釉彩面前,杨宁迅速锁定了其中两种,只见他修长的手指捏着刷子,每一下力度、深浅都掌握得恰当好处,让色彩顺着裂纹温柔地覆盖表体。 

釉彩茶罐:1200摄氏度烧制而成

上完釉后,晾干,进行最后一次烧成。最后一次烧成根据釉料的不同烧成温度一般在1180~1300摄氏度之间,这次烧成也是陶瓷制作中最神奇的部分。上釉前,原本色彩单一的、暗淡的红绿二色,经过高温烤制发生蜕变,以颜色流云漓彩、品质瓷瓶莹净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手艺人说:传统技艺需要发扬和传承

“作为一名手艺人,我也在思考,怎样把传统的东西引渡到现在,用新的表现形式,并源源不断地创新,如果能做到这些,我相信大家都会喜欢,这门手艺也不可能丢。”毕业于湘南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杨宁,迈入社会后,身边能坚持下来继续做陶艺的同学仅有寥寥几人,这是他不愿看到的景象,“一来我替他们感到可惜,一门手艺这么放下了,想重新拾起是很困难的;二来传统技艺需要发扬和传承,我选择坚守在坯车所占的方寸之地,离不开兴趣,同时也是责任使然。我希望让更多人愿意接触陶瓷,让亲手做陶艺成为更多人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休闲方式。”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统筹/记者 陈伟祺
◆图+5、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沙玉兰 
◆二审:曾淑花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解除
10233人浏览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