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的设备,做不出高品质的大米,只有利用好全自动的设备,全程人员无接触,才能生产出更安全的大米。”日前,位于我市的省级粮食应急保障重点联系企业——穗浩园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毅勇告诉记者,在疫情的情况下,这样杜绝交叉传染的生产尤为重要。
车间内,林毅勇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红外线色选机说:“这台色选机带有红外CCD数码技术,可以一次选出混杂在大米中的病斑米粒、异色米粒和玻璃碎片等有害杂质。”
“由于在碾米过程中,物理作用会产生高温,生产中大米温度高,可能会产生爆腰、碎米,降低加工质量。我们的低温升电控碾米机在喷风技术加工时,机器会吸风,散热快,大米成品大大率提高。”林毅勇透露,加工大米,不能有丝毫马虎。这套中山市目前最为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日产300吨高品质大米,今年1月份才安装调试完毕不久,结果遇上了疫情,在当时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为保障中山的粮食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加工大米的出口处,记者还看到一台机械臂在自动运转,一包包上百斤大米就被整齐码好,装运上车,效率极高。“从加工大米的开始,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机械在运转,如此才组成了一整套大米的加工技术,这些设备总的投资在1000万元左右,不过,它确实让人看到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在林毅勇看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粮油行业的技术改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中不断发现自己、改善自己,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林毅勇表示,以前配米通过人工,将不同产区品种配比在一块。而现今通过机械设备配米机,能够达到精准配比。
“食味计更是必不可少的仪器,由它分析产品的水分、蛋白、直链淀粉、食味值等指标,并对大米食味品尝值进行打分,更客观、直接评价稻谷的食用品质。”林毅勇告诉记者,技术的引进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细分不同人群,甚至细分到用途,如电饭锅、高压锅、食堂蒸等,像学校、企业的上千人餐厅,厨房都是一体化自动流水线,自动淘洗、下厨蒸煮,这对米的品质要求极高,同时对企业也是一种考验。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柯颂
◆图+4、视频拍摄/记者 文波
◆视频后期/陈晨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彭晓剑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