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从珠三角出发向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返乡的摩托大军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春运图景。从2011年至2020年,中山日报已连续10年派出记者对返乡“摩托车大军”追踪报道。
15日4时
1月15日凌晨4点,本报采访组从城区出发,辗转东凤镇,跟随开往广西方向的“摩托车大军”一路西行。凌晨5时,采访组沿321国道一路向西,早8点来到肇庆爱心服务点。
沿途,我们看到不少骑摩托车返乡的群众,但和十年前我们首次跟进时采访相比,人数大幅下降,夫妻同行,一家三口同乘一辆摩托车的情况基本上看不到了。
肇庆爱心服务站,我们见到了在古镇工作的欧先生和爱人,他们在中山工作已经有20多年,从事灯饰行业,当日4点半从古镇出发,目的地是广西梧州,需要骑行8个小时。
15日8时
早八时,肇庆服务点,已有超过百辆摩托车休息,服务点准备了热粥,热茶,免费维修服务,交警也在现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许多摄影爱好者,新闻记者现场采访,一只跟主人乘车回广西的宠物狗受到众多摄影师围观。
15日11时
中午11点左右,经过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进入广西梧州。
在梧州爱心服务点,我们看到大批的骑手短暂歇脚,补充能量。对于家在广西的骑手们来说,到梧州,就算回家了。服务点不仅为他们准备了热茶,开水,糕点,还备了春联,黄马甲等,迎接老乡平平安安个回家过大年。
采访服务站交警时,他们告诉我们,四年前,整个春运会有11万辆摩托车通过梧州这个服务点,到了去年,就下降到了4万,逐年减少的趋势一直在延续。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骑车回家的人数呈大幅下降趋势,原因主要跟个人经济条件提高,回家的交通选择越来越多有关。
15日下午4时
下午4时30分,从中山跟随摩托车大军一路奔波11小时后,我们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社坡镇西安村。六年前的这个时间,我们曾跟这个村的村民薛玉才返乡。再次来到这个村时,我们发现变化非常大。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以前只有薛玉才家是四层楼,现在整个自然村比比皆是。
我们了解到,这个村共有20多户村民,差不多一半在中山工作,而且大部分都在中山买了房。他们一年回家四五次,过年一定会回老家过。 和六年前不同的是,薛玉才早就不骑车回家了,或乘坐高铁或坐卧铺车返乡。他觉得骑摩托回家路途遥远,而且不安全。
16日
16日一早,我们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县道和乡道,到达贵港市平南县花王村。
8年前,我们跟随摩托车大军返乡时遇到了这个村村民张期,并在晚间时分和他一家人一起回家。今天,我们再次拜访,得知张期还在中山工作,并计划今晚乘坐朋友的便车返乡。与八年前相比,他家的环境变化不大,新房打好了地基,家门口的村道变成了水泥路,家庭添了一个孩子,但一家人仍然住在旧房中。
在村里,我们看到十多辆中山牌照的汽车停在各家门口,听到年轻人谈论的不是过年就是年后的工作。村里的干部说,一到过年他们就担心返乡村民的安全,现在大部分村民虽然买了小轿车,但仍然有一部分村民骑摩托车回家,毕竟是长途跋涉,希望乡亲们都能安全回来过年。
每个人对春节的理解与表达不同,对这些赶着回乡的摩托车大军而言,风餐露宿,骑行千里,为的正是与家人团聚。在他们心中,小时候的杂树丛花、乡野炊烟……鲜活浓郁的色彩是记忆里抛却不开的乡愁情结,也是他们十年如一日,再苦都要赶回家的原由。
说在最后
在时代的变化中,他们中有人开车回家了,有人乘坐高铁回家了,“摩托车大军”数量从高峰时的超过25万辆到去年的不到5万辆再到今年的进一步减少。明年,我们希望这支“摩托车大军”人数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寒冷的省道上再见不到他们的身影,所有人都乘坐高铁、温暖空调的小车,或其它能够挡风遮雨抵严寒的舒适交通工具回家。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卢兴江 夏亮红
◆图/记者 赵学民+3,卢兴江+1,夏亮红+1
◆视频拍摄+/记者 卢兴江 夏亮红 赵学民
◆视频后期+/易承乐
◆编辑:汪佳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