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评论 | “破旧立新”是最好的“辞旧迎新”
栏目:要闻 来源: 发布:2022-01-04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每座城市,总在一些关键节点,打开变革的闸门,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力量,然后浩浩荡荡朝着大势所趋,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我们不能让代表们一起审议的蓝图就躺在报告上,也不能让党代会期间展示出来的万丈激情停留在会议中。”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言犹在耳,“将美好蓝图化为施工图”的生动实践,就在中山大地上接续展开。

1月4日,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一场声势浩大的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动员会在中山拉开帷幕,以“破旧立新”的方式诠释“辞旧迎新”,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划重点”。

这是一次提振信心的动员,也是一次彰显决心的誓师——继上午的动员大会后,下午全市20个镇街同步举行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集中动工仪式,计划拆除项目总面积近5000亩。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山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工改”发起冲锋。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剖析了中山当前面临的八个方面问题:经济发展逐步掉队、水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土地瓶颈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交通不畅、营商环境不优、民生短板明显、干部作风不实。细看这些问题,都与低效工业园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全市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密布着各类工业集聚区70个,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由镇村主导建设,许多园区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存在配套滞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产业低端粗放、经济效益不高、环境和安全隐患多发等问题。以镇村工业园为代表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因循守旧,得一时安逸,失去的却可能是整个未来。

深中通道建设通车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中山迫切需要回答“与谁同行”的命题。我们决不能拖着落后的低效工业园,进入“深中同城”时代。如果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推不动,腾不出足够的产业用地空间,深中通道就将成为“过道”,中山不但承载不了深圳产业外溢,还可能会被反虹吸。唯有横下一心,真正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掣肘,我们才有底气与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对话,承接它的辐射带动,实现彼此之间的相融共生。

几十年积累形成的问题,一朝破局,谈何容易?普遍认为,“工改”之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干部队伍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和路径迷茫;二是触动园区内厂房业主及落后产能企业的既得利益;三是村镇体制机制藩篱,固有政策难以突破;四是部分村集体及村民存在顾虑;五是社会资本无法克服土地整理的实际困难,难以进入项目改造。

虽然很难,但是各有各的难,绝不是中山的困难比别人多。周边的佛山、东莞,都已经在“工改”上相继破题。事在人为,争取了,什么都有可能;不争取,什么可能都没有。我们要在充分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基础上,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特别是,当前全市对中山突破困局、重塑形象呼声弥切,我们更要以更大勇气和智慧,摆脱传统束缚,灵活运用政策,平衡各方利益,蹚出一条面向未来的共赢之路。

多方共赢是“工改”的目的和依归。通过改造腾出土地空间,提升承载力,引进优质资源,可以为村级集体收入增长注入源头活水。在做大物质果实的同时,通过改造还能实现城乡形态、生产空间、生活环境的改善,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深入走好群众路线,把问题讲清,把政策说透,把工作做实,让村居、企业家和群众更加深入了解“工改”,就一定能够凝聚广泛共识、形成强大合力。

所谓“破旧立新”,并不意味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是经过蜕变,以更高级的形态存在,向更加进步、公平、可持续的轨道跃迁。经历无数的革新与演化,土地、城市和人,依然保持着稳固和谐、紧密相连的关系。对于中山而言,这场“新”与“旧”的交织碰撞,必将引领城市向前发展、走向未来。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郭锦润
◆图+/记者 缪晓剑+1,夏升权+1
◆编辑:汪佳 
◆二审:朱晖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2588人浏览   2024-03-27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9615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