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如何合力突围人才困局?中山铺开“漫灌”计划解“困”
栏目:要闻 来源: 发布:2021-11-11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连日来,中山深度聚焦营商环境改善,多维度助力企业发展。其中,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议题被高度重视。从全市企业家座谈会、外资企业座谈会,到市领导密集走访企业、现场办公,再到市委组织部专项召开全市重点企业人才工作座谈会,企业家们“说心里话”,各级领导“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找办法”,企业人才发展面临哪些困境、政府企业如何破局等问题被广泛探讨和实践,一场既聚焦眼前又着眼未来、标本兼治的人才“漫灌”计划正在铺开。

01 找问题


人才政策不够“实用”
人才房、子女入学仍有刚需缺口

2020年4月,中山市发布“人才24条”新政。在新政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不少企业遇到了“不覆盖”“不实用”的难题。据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反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对于学历,他们更看重人才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比如是否拥有专利、能否马上进行成果转化等,而这与现行人才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还提到,在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缴纳优惠方面,中山较周边地区存在差异,希望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返还机制,通过创新或产业补贴等方式,支持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享受个税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企业渴望在人才方面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特别是大型企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表示,在人才职称评定方面,企业希望拥有一定的推荐权限;在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的认定补贴方面,也可纳入企业意见,而非严格套用全市统一标准。

人才问题是综合性问题,安居、子女入学等周边需求,也是人才流向考量的重要因素。安居方面,以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每年新进100多个应届毕业生,但只有8套可支配公寓,且周边没有可供建设新公寓的土地,新进员工目前分散租房居住。有类似情况的企业不在少数,明阳集团也提出了500套人才公寓的诉求。

教育方面,以蒂升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核心骨干子女有三十多个中小学入学指标需求,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可以协调在南区公办学校就读。但由于大部分核心骨干成员居住在南区以外,且因户籍等缘故无法按居住地就近入学,所以存在远距离接送,甚至送回老家留守读书的境况。蒂升电梯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教育部门在安排人才子女入学时,能考虑跨区域协调,增加适龄儿童青少年入学的灵活性。

02 表期望


完善配套环境,让城市“有流量”

中山市华帝智慧家居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叶政斌有这样一个比喻:“找工作就像相亲,哪怕看中了对象本人,也还要再考察一下他的家庭背景。”

这里的“家庭背景”就是指城市竞争力。随着城市品牌作用的日益加强,人才选择工作的基准点已经从企业上升到城市,甚至区位城市群。如果城市“流量”不足,那招徕人才的能力自然有限。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翠旭现身说法:“作为一家十分强调技术创新的企业,美味鲜对高层次人才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求。但依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公司往往要开出高于广深1.5倍的工资,才能对人才形成吸引力。”

李翠旭同时表示,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品牌影响力把人才招过来,但最终留住人才的,还是环境、是城市。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是企业靠加薪能解决的。

在多个场合,企业家们一致表达了对提升企业周边生活配套、改善生态环境、完善交通路网完善,乃至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迫切期待。对此,市领导反复表态,党委政府将着力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山优势,为企业吸引集聚人才创造更好条件。

03 探路子


建立人才“自流井”,让人才吸引人才

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考研率持续上升,就业意愿连年走低。据记者了解,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校招面试200-300人,发出约150份录用通知,但最终签约的只有不到20人。

面对多重困境,企业普遍认为,既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难以左右,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也需要时日,那么不如迅速行动,加大本地院校建设,提高人才本地化水平。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则在全国范围内与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联合培养、共同开发的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及智库建设上持续深入合作;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产业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深度对接等达成共识,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的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与中荣集团联合开发行业培训标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此外,今年9月,中山市首个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迎来首批181名研博生,备受关注社会各界关注。据了解,该院旨在借助中山丰富的光电产业资源,将学校的优势光电学科群建设融入国家光电产业聚集地,密切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纽带联系,促进光电产业发展,增强引才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业界普遍认为,该学院的落户“开张”,是智能制造企业突围人才困境的一次成功示范。

路只要走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人才“自流井”效应一旦显现,已有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吸引新的人才,过去靠个别企业“滴灌”的人才招徕方式也会变成以城市为整体的人才“漫灌”新景象。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谭桂华
◆图/中山日报资料图 
◆编辑:唐益 
◆二审:蓝运良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